河北石家莊:“這裡充滿歷史的厚重感”-新華網河北頻道-新華網
> 正文

河北石家莊:“這裡充滿歷史的厚重感”

2023-08-24 09:40:25來源:燕趙晚報

分享至手機

  “這裡變得這麼漂亮!更充滿歷史的厚重感”

  大石橋、正太飯店、石家莊解放紀念碑……見證了歷史也將見證美好未來

  大石橋、正太飯店、石家莊解放紀念碑……正太廣場,見證歲月的痕跡,歷史在這裡變得生動而厚重。“七八年沒來這裡了,沒想到這裡變化這麼大!正太飯店、大石橋、石家莊解放紀念碑,這都是石家莊歷史的見證。原來這裡環境比較差,現在真是變得大不一樣了!”8月21日上午,鹿泉區銅冶鎮的耿慶珍與老伴兒帶着兩個孫子來正太廣場參觀後感慨地説。

  大石橋展現出厚重的美

  中山路與公里街交叉口東北側,就是正太廣場,這裡也是石家莊的“城市原點”。

  8月21日上午,耿慶珍祖孫四人乘坐1個小時的公交車來到這裡參觀。“來這裡,主要是想讓兩個孫子深入了解石家莊的歷史。”耿慶珍站在大石橋前笑着説。

  這座長150米、高7米、寬10米,23孔的大石橋,是石家莊市最早的鐵路橫穿橋,是近代石家莊的標誌性建築之一。四人走上大塊方石砌築的大石橋,仿佛回到了116年前。1907年,京漢鐵路和正太鐵路相繼建成通車後,為了避免火車撞軋事故,2500多名鐵路職工在正太、京漢兩條鐵路的七股線路上集資架起這座石頭橋,自此大石橋便融入了石家莊的歷史脈絡,成為石家莊標誌性建築之一,並於1993年成為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石家莊解放40周年,大石橋作為重要文物,被以原有姿態進行了修復保護。

  “我們小時候來這裡玩,都是走着,從大石橋的西頭走到東頭,就從石家莊的橋西走到了橋東。”耿慶珍的記憶拉回到了童年時的20世紀60年代,“那時候還沒有中山路地道橋,鐵路將石家莊分成兩部分,也就是橋東橋西,而大石橋把這兩部分連接起來。後來隨着城市的發展,修了中山路地道橋,它的作用就減弱了,再後來都封着不能走了。現在經過整修,看起來有着一種厚重的美麗。”

  走下橋,在中間的一些橋洞裏,可以看到當時的鐵路窄軌,旁邊還有一些介紹牌。“你看這京漢鐵路,是1896年法國和比利時投資修築的中國第一條鐵路。1902年京漢鐵路在石家莊村東建站,取名枕頭站(在今大石橋東100米處),1905年全線竣工通車……”耿慶珍的小孫子耿梓桐認真地讀着,“正太鐵路,1904年由中國和法國合作修建,1907年全線竣工通車……1939年由窄軌改為標準軌,更名為石太鐵路。從此石家莊成為京漢、石太、石德鐵路的交匯點和物資轉運樞紐,奠定了石家莊城市崛起的基礎。”

  讀到這裡,馬上讀六年級的耿梓桐忽然指着南側的一處景觀小品和一條黑棕灰相間的小路説,“那裏更詳細地介紹了石家莊鐵路的發展史,還有一些老照片呢,比如張之洞乘坐盧漢鐵路(即京漢鐵路)首班列車、京漢鐵路石家莊站及工作人員合影、1923年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等。把它們&&起來,我對石家莊的歷史,就有了更清晰地認識。”

  耿慶珍的大孫子耿梓章在其中一個橋洞裏發現了“活捉劉英”的牌子:“解放戰爭時期,大石橋已成為國民黨最堅固的核心工事和指揮部。1947年11月11日夜,解放軍在突破敵人核心工事大石橋時,國民黨石家莊警備司令劉英正在大石橋下召集團級以上軍官開會,未料到解放軍從天而降,劉英慌忙躲藏在床下,被我軍活捉。”看完後,他感慨良多:“從表面看這只是一座大石橋,但是在這裡通過這些介紹,深入了解了它的故事,就會覺得它不只是一座橋,它是石家莊歷史的見證。”

  石家莊解放紀念碑莊嚴而肅穆

  大石橋的南側便是石家莊解放紀念碑。紀念碑由碑文&、解放者雕像、主碑三部分組成,莊嚴而肅穆。紀念碑建於1987年,是石家莊市委、市政府為了紀念石家莊解放四十周年而建立的,佔地面積8463平方米。碑名是聶榮臻元帥親筆題寫的。

  “周圍的一些建築拆除了,原來的圍墻也不見了,這裡全是敞開式的了,這樣石家莊解放紀念碑就更加引人注目。”耿慶珍一邊走一邊説。

  碑文&的後邊是紫銅鑄成的解放者雕像,一名解放軍戰士騎在馬上,右手高高舉起一把衝鋒槍,正歡呼勝利的到來。而後面的主碑剛勁雄偉,朱德總司令親筆題寫的詩《七律·攻克石門》鐫刻其上:“石門封鎖太行山,勇士掀開指顧間。盡滅全師收重鎮,不教胡馬返秦關。攻堅戰術開新面,久困人民動笑顏。我黨英雄真輩出,從茲不慮鬢毛斑。”

  1947年11月12日,在經歷了七天七夜的激戰之後,我軍成功解放了全國的第一個大城市——石家莊,被朱德元帥稱之為“奪取大城市之創例”。

  “在這裡,我更加肅然起敬!”耿梓桐站在石家莊解放紀念碑前如是説,“我以前對石家莊的歷史了解得比較少,只聽老師在開學第一課上講過一些。今天到了這裡,才深入了解了石家莊是人民解放軍解放的第一個大城市,石家莊真了不起!”

  百年正太飯店重新煥發生機和活力

  石家莊解放紀念碑的東側就是正太飯店,它是石家莊現有最早也是唯一的法式建築,始建於1907年,距今已有116年的歷史了。

  “以前我年輕的時候在石家莊幹活時,曾在正太飯店南邊那一塊兒吃過飯,那時候,正太飯店基本就成了一個倉庫了。雖然建築看起來很有特點,但是非常破敗。這次來了以後,簡直不敢認了!這座百年老建築又煥發新活力了!”耿慶珍抬眼望著這座紅磚、灰磚鑲嵌的帶有外廊的法式建築,“當年剛建成時,正太飯店應該就是這個模樣吧,莊重而大氣。這也許就是吸引孫中山、蔣介石、宋教仁等國民黨軍政大員光顧於此的原因吧。”

  作為正太鐵路通車的服務性配套設施,正太飯店坐西向東,共三層,平面呈“日”字形,由東、西、南、北、中五棟樓組成,南、北、中三樓與東、西樓相互連接,形成主院和套院樓中樓格局,整棟建築的外墻採用的是清水磚墻。東立面古典主義風格,三段式構圖,三角山花墻上有圓窗裝飾,拱形木門窗,窗上有彩色玻璃及鐵藝雕花護欄。南立面外廊式風格,首層為連續拱券外廊,二層為開敞柱廊。室內棕色木質拱形門窗,門窗上拱有花瓣形裝飾,木樓梯曲線流暢,木構件排布細密,木扶手雕花簡潔精緻。

  走進裏面,感覺時光仿佛穿越了,深褐色的伯靈頓拱形木質門窗,有簡約孔雀形花瓣形的彩色玻璃裝飾,曲線流暢的木質樓梯……“以前從來沒進來過。這次進來了,感覺特別高大上。”耿慶珍説,一百多年前,石家莊就有這樣一個高大上的飯店,如今經過修繕,它重煥生機。與周圍的大石橋、石家莊解放紀念碑等通過廣場融為一體,既延續了城市文脈,又會繼續見證石家莊的美好未來。城市發展的車輪滾滾向前,你看,在它的南側,有着52年歷史的中山路地道橋正在填平,據説未來將與勝利大街形成平交路口,為“縫合城市”奠定基礎。(記者 馮月靜 實習生 趙星宇)

  

[作者: 馮月靜  責任編輯: 王立鵬 ]
    加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