築起衝不垮的“紅色堤壩”
——武安防汛救災一線共産黨員群像
7月28日5時至8月1日15時,武安市遭遇持續強降雨,全市有11個鄉鎮19個站點降水量超250毫米,其中武當山觀測站降雨量最大,達758.6毫米。
橋梁垮塌,道路斷交,電力、通訊中斷,肆虐的洪水讓曾經美麗的家園滿目瘡痍。
活水鄉境內北洺河、常社川、白雲川縱橫交錯,河道沿線分佈着20多個村莊,是此次武安市災情最重的鄉鎮,多個村莊一度成為“孤島”。
轉移避險群眾、搶通道路……危急時刻,活水鄉鄉村幹部和馳援救災隊伍中的黨員幹部挑重擔、當先鋒,把黨旗插在防汛搶險第一線,築起衝不垮的“紅色堤壩”。
風景秀美的活水鄉長壽村是武安市鄉村旅游重點村,每年夏天,來這裡消夏避暑的游客達兩三千人。本輪強降雨前,當地村幹部已按上級要求,動員大部分游客儘早回家,但還有680多名游客沒來得及返程。
不僅是滯留的游客,村裏常住人口中有一多半是老人,持續降雨讓村幹部的心一下子揪了起來。
“立即轉移避險群眾,不漏一戶、不落一人。”根據雨情,長壽村“兩委”幹部立即組織黨員志願者,成立21支搶險隊,3人一組進村轉移群眾。
“我熟悉情況,我去村裏最遠的地方,幫助轉移那裏的群眾。”7月30日晚,35歲的黨員白萬傑主動請纓,冒雨帶領游客和老人轉移。有的老人行動不便,他就和志願者輪流背着老人走到臨時安置點。
“從沒見過這麼大的雨。”廟上村黨支部書記野建良説,洪水導致村莊護堤壩被沖毀350多米,對下游130多名村民的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7月30日晚,為轉移危險區域群眾,他帶領村“兩委”幹部和黨員志願者,挨家挨戶動員,與暴雨搶時間,直至當晚23時,危險區域群眾全部疏散轉移。
“我是村黨支部書記,得帶頭守好咱們的家園。”在安頓好避險人員後,野建良不顧連日奔波勞累,堅持在村口值守兩天兩夜,自家房子進水了,他也沒顧上回去看一眼。
不僅是轉移避險群眾,在災後重建一線,黨員幹部主動作為,帶領群眾重建家園。
“村民現在喝的是水窖裏的水,得盡快恢復自來水。”連日來,白王莊村黨支部書記王軍英一直忙碌在災後重建項目施工現場。
洪水造成白王莊村2座橋梁垮塌、5座橋梁受損,沖毀道路、護堤壩2600余米,由於轉移及時,全村無一傷亡。
“只要人平安,生活就有希望。咱多流把汗,一定把家園建得更好!”王軍英説,2000多米輸水管道前幾天已運到村裏,眼下正加緊施工。
早一分鐘搶通,群眾就多一份心安。38歲的武安市交通運輸局公路養護站副站長孔祥民,是一名有10年黨齡的黨員。7月30日8時許,他首批到達國道234興陽線活水村段水毀道路搶修現場。該線路是連接活水鄉京娘湖、七步溝等多個景區的交通要道,也是通往武安市主城區的唯一通道,現場多個路段路基塌方,最長的一處長250多米。
與時間賽跑,孔祥民帶領隊員們堅守施工一線,連續奮戰三天兩夜,餓了啃口麵包,睏了在車上打個盹兒。8月1日17時許,搶險隊終於搶通了國道234興陽線活水村段。
應急處置結束,但後續任務仍然十分繁重。這兩天,嗓子沙啞的孔祥民仍堅守一線,開展疏通排水溝、清運渣土垃圾、路域安全巡查等工作。
“電桿桿身已被雨水打濕,要注意防滑,係好安全帶。”7月30日下午,國網武安市供電公司黨員突擊搶修小分隊10余名隊員正在35千伏樓上T接線處,緊急搶修水毀線路。
35千伏樓上T接線位於茫茫大山中,受強降雨影響,樓上T接線25號塔、賀活線45號塔被洪水沖倒,導致賀進、活水、樓上3座35千伏變電站全部失電。
險情發生後,武安市供電公司組織12支黨員突擊搶修小分隊火速趕往現場。汗水、泥水浸透衣服,樹枝、荊棘劃破皮膚,隊員們蹚着湍急的水流,深一腳,淺一腳,向事故現場挺進。
道路中斷,無法動用機械運輸,隊員們就肩扛、手抬、繩拽,艱難地把施工材料運往現場,在荒野中挑燈夜戰,爭分奪秒開展搶修。
“能為災區群眾早一點送去光明,再累也值!”連續幾天踩着泥水作業,黨員突擊搶修小分隊隊員趙昆的腳底被泡得泛白。恢復供電的那一刻,小夥子累得直接癱坐在地上。
災難面前挺身而出,關鍵時刻“硬核”擔當。他們,有個共同的名字——共産黨員。(記者 陳 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