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河肉餅
香河肉餅早已成為香河縣的一塊金子招牌。其溯源可追到1000多年前的突厥餅。因突厥乃游牧民族,牛羊肉很充分而麵食極少。在招待客人時,特製作成薄皮的肉陷餅,以示熱情。其味道也遠盛於平日簡單的烤、煮等吃法。後來這種做餅方法傳到回民地區。一哈姓回民移民香河,開了一家肉餅店,把做肉陷餅的手藝帶到了香河。哈家肉餅店不斷改進製作工藝,做出來的肉餅肉陷均勻,口感外脆裏嫩,食後口有餘香。哈家肉餅一經做出,便受到人們的喜愛,許多外地客商紛紛慕名前來品嘗香河肉餅。據説乾隆皇帝和大臣劉墉曾來香河品嘗過香河肉餅,對其大加稱讚,乾隆臨走時吟詩一首:“哈家有奇餅,老嫗技藝新。此店一餐畢,忘卻天下珍”。如今,香河肉餅已譽滿華夏大地,其獨特的風味吸引着越來越多的人來香河品美食、看美景。
德和花生仁
到市上買來上好花生果,到家曝曬,上壓子壓出果仁。壓子是自製的簡易工具,有個槽,槽上密布約一公分左右鐵篦子,篦子上面架着滾筒,一搖滾筒,壓碎皮子,果仁漏在大筐籮內,簸去皮子,簸出瞎仁碎仁,選出都一般大的果仁。
將水及果仁放進大缸內浸泡,約十分鐘,泡到紅皮上有皺紋,捻開一看已成半透明體,算泡到夠火候了。
每百斤生仁,需大料二兩,茴香二兩,食鹽二斤軋碎過細羅,均勻地撤在泡好的生仁內,燜一日一夜,備炒。
炒時,先將黃土過細篩,篩成細面,幹炒黃土十分鐘左右,一看黃土已冒出了煙,再放進生花生仁,先微火後急火,一鍋需二十多斤黃土。每百斤生仁分成五鍋炒,每七鍋換一次黃土,這有個定則叫“七換八不用”。不是炒,簡直是燙。炒到用手一捻紅皮就能脫落為止,隨後用搓子搓於大篩內,篩去黃土,放在陰涼處晾。這樣炒其特點:
一、香味濃,又酥又脆。
二、有色氣,皮微紅帶紫,包着白仁,有寶光。
三、乾淨,因為是燙熟,沒有一個糊印,講究衞生。
其次,是便宜,便於攜帶,有地方風味,在京東各縣及京津兩地,凡走親訪友來往客商路過香河,都要買點,或作禮物饋送親友,或留作家人品嘗。日偽時期,日本的科長、顧問每年都要郵寄一些作為孝親之用;高麗人來此經商也要買些帶回他們國家加以吹噓和炫耀。
王二先生燒餅
王二先生是個舊知識分子,他創出一種吊爐燒餅,有一種獨特的味道,好吃,又香、又脆。人們稱之:“三香並一口,除了香河就沒有。”
其做法:將面和得大約跟烙餅面一樣軟硬,用捍麵杖搟成片,上面刷上芝麻醬或香油,大約十斤面半斤香油或一斤芝麻醬。芝麻醬須用油泄稀,泄勻。涂在麵片上,隨後撤上花椒鹽卷成卷。按斤數切成計子。一斤面十個計子,一個計子一個燒餅,然後放在鐺內,烙成八成熟,所粘的芝麻不一定全熟,必須翻騰兩次,然後放在吊爐內烤成成品燒餅。
要知道,芝麻必須經過加工,把生芝麻炒炒之後,放在簸箕裏用乾淨的濕毛巾,在上面搓,將皮子搓掉簸出,粒粒無皮,這樣有香味易消化。
經過吊爐一烤,外脆裏熟,有黃澄澄的嘎喳兒,芝麻也全熱透還不糊,這叫以“三香”獻客。其一香是烤成黃澄澄嘎碴兒面香,其二是燒餅內層層迭迭是麻醬香,其三是外面粘上芝麻幹香。
民國十幾年到二十年間,王二先生的燒餅配上王五爺的炸豆腐,於夜間十點左右供不應求,口裏喊着:“來晚了,沒——”一個半小時左右,一搶而空。是時有鄉間三里五里的豪門富戶,非等着吃完這頓夜宵不歸家。
邢營臭豆腐
據説起源於清朝末年。當時,有邢營村名叫邢玉坤的人去京師學藝,輾轉學到了宮廷京方(即臭豆腐)製作秘方。回鄉後辦起了香河縣第一家臭豆腐作坊。製作臭豆腐要以優質大豆、五香粉、鹽等為原料。現將豆子做成豆腐,壓成薄片,然後將薄片入籠屜蒸,再加面肥水(今用發酵粉),直到長出白絲。經過這第一次高溫發酵後,將長白絲(菌)的薄片入罐灌湯,放一層豆腐片撒一層鹽,這罐中的湯要放好各種香料,然後將這罐封好,放入炕洞進行二次發酵。經15-30天后便是成品。
香河臭豆腐一經制出便是精品,很快銷往北京、天津等地,流傳百餘年,至今暢銷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