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文化_政府網群_隆堯_新華網河北頻道
> 正文

李氏文化

2023-05-19 18:38:58來源:隆堯縣委宣傳部

分享至手機

  尋根尊祖,追思先賢,激勵後昆,是中華民族各姓氏的傳統美德。李姓作為當今中國第二大姓氏,目前有一億多人。在中國歷史上,李姓作過皇帝的有35人,其中唐代21人,唐太宗李世民是最傑出的代表人物,堪稱千古一帝。其父李淵是唐王朝的建立者。自古開國之君的頭等大事就是確立並追封始祖,供享于太廟,以光宗耀祖于天下。李淵武德元年(618年)稱帝後,立即"備法駕迎皇高祖宣簡公以下神主袝于太廟"(《舊唐書·高祖紀》),李淵所立始祖宣簡公是其四代祖李熙,與三代祖李天賜同葬于今隆堯縣之故裏。因此,隆堯縣做為李唐祖籍,是"李唐故裏文化"、"隆堯李氏文化"的發祥地。
  在國力日強的唐太宗、高宗時代,相繼修建了祖陵和護陵行宮光業寺,追封二祖帝號;詔令當地州、縣官員每年代表皇帝巡祭祖陵;派李慎(太宗第十子)做邢州刺史,除親祭祖陵外,還主持了宣務山石窟的開鑿(其中有李慎親自施資的大型佛龕造像)和安樂寺的修建;至今幸存下來的"光業寺碑"、"安樂寺碑"、"尊善寺碑"、"永康寺碑"、"龍華寺碑"、"石佛寺碑"、"王璠碑"、"張習碑"等八通唐碑和20多件精美的唐塔、造像等珍貴文物都是"李唐故裏文化"的藝術結晶,是"隆堯李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隆堯境內,除李唐王朝外,在歷史上也曾涌現出一批李氏名人,最著名的有三人:
  1、李曇。戰國時因功封為趙國柏人侯,死後葬于今隆堯柏人城西。曇生四子:崇、拜(辨)、昭、璣。長子李崇,西去隴西,其子孫繁衍為"隴西李";四子李璣在當地,其子孫繁衍為"趙郡李"。這兩支李姓人丁興旺,遍布全國,且人才輩出,一直是中國歷史上的著名姓氏。李曇做為隴西、趙郡兩大李姓支係的共同祖先,兩千多年來,一直受到李氏後代的崇拜,尊為李氏始祖。
  2、李牧。李曇之孫,李璣之子。戰國時期趙國名將。初在北方鎮守邊塞,拓地千裏,"宣威沙漠,馳譽丹青";後來西禦強秦,百戰百勝,後人有"牧存則趙存,牧亡則趙亡"之頌,功與廉頗、藺相如並列。
  3、彥琮。隋代佛經翻譯家,俗姓李,自幼出家,曾在宣務山上修建隆勝寺,後隋文帝召入長安大興善寺,長期主持佛經翻譯事業,為中國僧人任佛經翻譯譯主第一人。其代表作《辨證論》中所提"八備"、"十條"是佛經翻譯工作的經驗總結,對後世影響很大,被譽為"翻經大德",貢獻卓越。死後歸葬故裏堯山上,今彥琮石室墓尚存。
  其他隆堯籍李氏名人還有:北魏驃騎將軍李元忠、南趙郡太守李印叔、殷州刺史李景遺、徐州刺史李緯,北齊司徒右長使李繪、太子少保李渾、冀州司馬李公緒(有論著《典言》傳世)、通直散騎常侍李翥、文宣皇后李祖娥,隋蒙州刺史李孝貞、監察禦史李德饒,唐禦史大夫李嗣真(有著述《孝經指要》傳世)、右散騎常侍李懷遠和諫議大夫李景伯父子,宋汾西縣主簿李章,元代名將李維簡、李思敬,明代教育家武城訓導李忻、鎮江府同知李嘉猷等。在《唐山縣志·仕績》中孫志曾讚曰:"自魏、隋、唐以歷宋、元,上下八百年中,而諸李之崢嶸奕祀者,如金鏞玉尺,聲石曾石宏而色皎潔也……誰謂李氏世家,不可為二十一史之太岳晨星也!"
  李氏興旺于柏人侯李曇,輝煌于李唐王朝,為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做出了歷史性的巨大貢獻。而李曇、李唐都發祥于隆堯,增光于隆堯,這就是"隆堯李氏文化"獨具的特色和魅力。
  歷史發展到今天,李氏已無隴西、趙郡之分,作為一億多人的大姓氏,早已融入中華民族大家庭,共創中國社會的和諧。
  李唐後代成立有"李氏基金會",總部在美國。我們要盡快把晉升為國保單位的隆堯唐祖陵修復和開發好,迎接"李氏基金會"及所有的李氏後代前來祭祖,共敘歷史情誼,共同構建"李唐文化"國際交流的大平臺,為隆堯、為邢臺、為河北增光添彩。
  

[作者:  責任編輯: 邢玉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