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仙居碗坨
新華網河北頻道 ( 2022-07-29 15:40:13 )         稿件來源: 承德旅游資訊網

  承德盛産蕎麥,《承德府志》載:“蕎麥於山田尤宜。《廣群芳譜》曰:‘北人日用以供常時,農人以為禦冬之具’”。這足見當時北方及承德一帶農人是以蕎麥做為主要糧食作物的。宋代詩人陸游還曾有“蕎麥漫漫連山路,豆莢離離映版扉”詩句,極言蕎麥之盛。 用蕎麥麵制的碗坨,是承德專訪傳統風味小吃,已有200多年歷史。它的特點是:營養豐富,酸辣鮮香,滑嫩筋道,是經濟實惠的大眾化美味食品,吃起來別具風味,食欲頓增。乾隆年間,皇帝巡幸熱河,隨行的后妃宮女們從小太監處得知二仙居一帶這種叫碗坨的小吃,非常好吃,便叫太監去買。賣碗坨的為了討好后妃們,就把碗坨裝到一個精緻的盒子中,帶到避暑山莊叫賣,碗坨的身價也隨之提高了。 二仙居一帶,碗坨做得最好的要數人稱“碗坨王”的王老三。他從清末起就以制碗坨為業,他制做的碗坨選料精,工藝新,煎得透,器皿也很考究。民國年間,他曾被熱河督統湯玉麟召到督統府專門傳授制碗坨技藝。他去世後,這門手藝由他的後人傳了下來。直到現在,二仙居的碗坨仍然深受國內外游客的歡迎。 碗坨的原料有蕎面、綠豆粉、五香粉、花椒面以及適量的豬血。碗坨的製作要經過和面、熬煮、成型三道工序。吃時,要在煎好的碗坨上澆點麻醬、蒜汁、醋、醬油、香油,用小叉子叉食,味道極美。

  特點:營養豐富,酸辣鮮香,滑嫩筋道,別具風味,是經濟實惠的大眾化美味食品。

  承德盛産蕎麥。《承德府志》載:蕎麥於山田尤宜。《群芳譜》曰:“北人日用以供常食,農人以為禦冬之具。”足見承德一帶農人是以蕎麥作為主要糧食作物的。

  用蕎麥麵制的碗坨,是承德地方傳統風味小吃,已有近千年的歷史。清代乾隆年間,皇帝巡幸熱河,隨行的后妃宮女們從小太監處得知二仙居一帶賣一種叫碗坨的小吃,非常好吃,便叫太監買來吃。賣碗堆的為了討好后妃們,就把碗坨裝到一個精緻的盒子中,帶到避暑山莊叫賣,碗坨的身價也隨之提高。

  承德二仙居葉帶碗坨做得最好的是人稱“碗坨王”的王老三。他從清末起就以制碗坨為業,所製作的碗坨選料精、工藝新、煎得透,盛裝器皿也很考究。民國年間,王老三曾被熱河都統湯玉麟召到都統府專門傳授制碗坨技藝。王老三去世以後,制碗坨技藝由其後人傳了下來,直到現在,二仙居的碗坨仍深受國內外游客歡迎。

  製作方法:

  〔原料〕蕎面2500克,綠豆粉2500克,五香面、花椒面、豬血(也可不用)適量。

  〔工藝〕

  和面:將蕎面、綠豆粉秘適量的五香面、花椒面摻在一起,用溫水一點一點地洇濕,直到手抓能成團時生再用手沾水,把面攥成糊狀,然後兌水揣面,到面呈稀糊狀為止。

  熬煮:將和好的面下鍋熬煮,並不停地攪動;開鍋後兌溫水繼續攪拌,直到滿鍋小氣泡形成一個大氣泡,把勺子立在鍋中間,勺子不倒時即可出鍋。

  成型:將熬好的蕎面倒人盆裏,點上豬血(如回族則不用),晾涼後,切成薄塊放人餅鐺上煎透,在煎好的碗坨上澆麻醬、蒜汁、醋、醬油、香油,用小杈子杈食。

  作者: 編輯: 高麗
關閉窗口】 【發表評論】 【打印本稿
承德動態  
品味承德  
天橋山

天橋山

京北第一草原

京北第一草原

木蘭圍場

木蘭圍場

避暑山莊

避暑山莊

棒槌山

棒槌山

霧靈山

霧靈山

景區導航 豐寧縣 圍場縣 興隆縣 灤平縣
市區景點 平泉縣 寬城縣 隆化縣 承德縣
  • 金山嶺長城
  • 東廟宮
  • 白雲古洞
  • 冰臼遺址公園
暢享承德  
豐寧有個滿族民俗館

豐寧有個滿族民俗館

河北省承德市豐寧縣有一處遠近聞名的農民博物館——滿族民俗館。 詳細>>

河北游記攻略:承德游記

河北游記攻略:承德游記

詳細>>

吃住承德  
推薦酒店 四星級 三星級 二星級 更多>>
特色小吃   更多>>
鴛鴦駝黃 一百家子撥禦面 二仙居碗坨 莜面窩子
驢打滾 江米涼糕 一品豬肉 龍生九子
壽桃兔丁 飛龍長壽菜 清宮大菜 金蟬寶盒
推薦飯店   更多>>
魚人碼頭

魚人碼頭

原味齋烤鴨店

原味齋烤鴨店

老三羊湯

老三羊湯

大三和酒樓

大三和酒樓

萬豐酒樓

萬豐酒樓

閱微樓

閱微樓

010070110010000000000000011107371120906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