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26 09:16:59
> 正文

石家莊著力培育小麥良種扛穩糧食安全重任

2022年05月26日 09:16:59來源: 石家莊日報

  小麥種子裏的“石家莊芯”——我市著力培育小麥良種扛穩糧食安全重任

  國以農為本,農以種為先。種子作為農業的“晶片”,關係著中國人的糧食安全,對于農業現代化更是發揮著基礎性作用。作為河北省重要的糧食産區之一,多年來我市在小麥育種工作中投入大量精力。近日,記者深入市農林科學研究院實地採訪,看農業專家如何培育優質種子,以科技創新支撐我市乃至全省的小麥生産。

  ■“十年磨劍” 高效培育小麥良種

  在市農科院趙縣試驗基地內,麥浪翻滾。5月24日清晨,市農科院小麥中心育種團隊的科研人員正在試驗田裏,細細觀察每個小麥株係、品係、品種的特性表現,生怕落下了某個細節。

  “小麥育種需‘十年磨劍,久久為功’。一個新品種從育種到生産開始應用往往要經歷10多年的‘大浪淘沙’。”國家小麥産業體係崗位專家、小麥中心副主任何明琦擦了把滑落到臉頰的汗水向記者解釋説,“從組合配制、世代選擇到品係鑒定、比較試驗,再到參加各級預備試驗、區域試驗、生産試驗,往往從上百萬個單株、數千個品係中才能選育出一個新品種。”

  小麥是我國主要的糧食作物、口糧作物。作為公益性農業科研單位,市科院緊緊圍繞小麥生産需求確定育種目標,選育新品種,守護著小麥種業安全和國家糧食安全。

  小麥育種團隊始終堅持將持續提高産量放在首位,並取得了一係列的成績。600公斤、700公斤、800公斤……在一代又一代科研人的努力下,“冀麥38”“石麥18”“石麥25”接連打破河北省小麥單産記錄。

  “與此同時,我們還兼顧市場和老百姓的味蕾需求,培育出滿足老百姓的生活需要的優質、高産的小麥品種。”任何明説,在10年前,他們培育出了麥香濃鬱的中強筋小麥品種“石優17”,並在這之後相繼育成了中強筋小麥品種“石優20”“石4366”。

  近年來,市農科院最新育成了優質品種“石4366”,高産品種“石麥25”“石麥26”“石麥30”,抗病品種“石麥29”,節水品種“石麥31”,使我市優質、節水、高産小麥品種達到了新的水準。同時通過黃淮旱地和河北省水地審定的水旱兼用品種“石麥28”更是實現了節水抗旱與豐産穩産性更緊密的融合。

  ■ 技術創新 促進育種事業突破

  由于地下水超採,華北平原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漏鬥區。為減少農業用水,緩解水資源極度緊張的矛盾,市農科院在節水優質育種技術方面潛心研究,並取得重大突破,成果達到了國際領先水準。據了解,“冬小麥節水新品種與配套技術整合應用”項目獲評“十三五”農業十大科技成果之一,市農科院小麥育種課題組主持的“冬小麥節水高産新品種選育方法及育成品種”是項目技術支撐三項成果之一。

  經過多年苦心鑽研,小麥育種團隊創新形成了“前水後旱、同一世代水旱復合選擇”節水高産育種方法,在優質品種選育中總結形成了“各世代全程近紅外品質性狀追蹤,高分子量麥谷蛋白亞基分子檢測、分子標記選擇”的小麥優質高産育種技術,破解了節水高産與優質抗逆協同提高的技術難題,構建了節水優質育種的技術平臺,實現了節水高産優質性狀協調提高的育種目標。

  種質資源是農業科技原始創新與現代種業發展的基礎。但是,由于近年來我國在小麥育種中所利用的親本嚴重趨于單一,過分集中地使用某些優良親本,導致育成品種的遺傳相似性增大,小麥品種的遺傳基礎日漸狹窄,種質資源匱乏成為品種選育中最突出的問題。

  為了改變現狀,市農科院小麥研究中心團隊從資源搜集、資源篩選鑒定和資源創新三方面開展工作,力求實現新突破。“培育高産、穩産新品種是保障糧食安全的必然選擇,而高産、穩産新品種的培育依賴于優異種質資源的深度發掘與有效利用。”小麥中心副主任傅曉藝表示。

  在種質資源創新工作中,團隊通過常規雜交、組織培養、離子束誘變技術,結合田間表型鑒定與分子技術,實現資源創新。利用單倍體技術、玉米花粉誘導技術、細胞突變體技術創制出抗莖基腐病、耐鹽鹼和水高效新資源;利用離子束輻射技術,構建了高直鏈淀粉、糯小麥、粉質小麥、強筋小麥誘變群體,為小麥特異性狀遺傳解析奠定基礎;利用組織培養技術手段創制了10個不同類型的矮稈種質資源,並通過了專家驗收鑒定,並被育種單位廣泛利用,育成了一係列中間育種材料。

  ■ 促進發展 建立高效推廣體係

  良種推廣應用是當前農業生産穩産、增産的“基石”,是完善種子良繁體係,延長、發揮良種作用的保證。市農科院小麥研究中心科研團隊通過節水高産品種培育和良種繁育體係建設、試驗示范、科企合作與院縣共建等組織模式,建立起“一核五驅六化”節水高産技術推廣體係,實現播種規范化,良種繁育溯源化,技術簡約化,生産標準化、服務信息化、全程機械化,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轉化,促進了生産的發展。

  “大家在種小麥時,往往關注節水、節肥、節藥等問題,但是在具體操作中農民有時並不解每個品種的特點,生産中常常遇到澆水多了,施肥多了反而減産的情況。”何明琦説,“因此,我們要根據小麥的不同特性,找到最適合種植方式,然後通過多種形式的培訓,把這些配套種植技術推廣給廣大農民。

  據了解,該團隊先後在趙縣東陽臺、藁城區劉海莊村、欒城區南高村等多地建立了穩定的示范基地,打造了石麥係列新品種等“十、百、千畝”示范網點40個,累計建設高産示范田10萬畝。整合推廣冬小麥節水高産栽培技術、冬小麥優質高效栽培技術及小麥高品質播種等新配套技術。同時,以科技特派員和三區科技人才為抓手、以示范田建設為依托、以小麥節水高産和優質增效為主線,廣泛開展科技培訓及技術服務工作。

  付出終將得來收獲。據統計,“十三五”以來,市農科院小麥研究獲得省科技進步獎2項、創新育成各類新種質(品係)60余份;共審定小麥品種10個,其中國審5個,該院培育的“石麥”係列品種黃淮北部麥區累計推廣面積達3000多萬畝,增産小麥超6億公斤,節約水資源10億立方米,節本增收創經濟效益20多億元,促進了土地資源的集約化程度,增強了土地的利用效率,大大調動了農民改進種植結構的積極性。

  “‘十四五’期間,我們將深入實施現代種業提升工程,創新育種方法創制新的種質資源,加強對小麥産業鏈延伸的技術支援,堅決打好種業翻身仗,始終為做到‘端牢中國人的飯碗,飯碗裝中國糧’的目標去努力!”農科院黨委書記張鐵石充滿信心地説出了市農科院小麥育種人的共同心聲。(記者 李坤曉 岳金宏)

+1
[作者: 李坤曉 岳金宏  責任編輯: 袁麗娜 ]
相關新聞
      載入更多
      010070110010000000000000011113271128684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