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13 09:06:27
> 正文

新路通向未來——2022年雄安新區開年觀察

2022年01月13日 09:06:27來源: 新華網

  開欄的話:

  城市是觀察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晴雨表,是踐行新發展理念的生力軍,是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品質發展的發動機。2022年開年之際,新華社記者走進部分城市,近觀城市開局新氣象,感知城市發展新動能,梳理城市走向未來新趨勢。即日起,新華社開設“2022開年城市一線觀察”欄目,以融合報道方式記錄中國城市的嶄新風採,展現新的一年中國發展進步的光明前景。

  雄安,“未來之城”這張名片,已蜚聲海內外;但只有實地觀察,才能理解這個中國不沿海不靠邊的新區,如何在“一張白紙”上打造一個新時代可復制的城市樣板。

  在這裏,不舍晝夜的建設速度、俯拾皆是的智慧應用衝擊著人的視覺,但更讓人震動的是創新驅動發展的理念、走新路的決心和對高品質的追求,這豐富提升了我們對城市生長規律的認識。


(一)快與慢

  時勢造城。北京向南百公里,冀中平原拔節生長。曾經籍籍無名的三個縣城,隨著雄安新區的設立而走上歷史前臺。

  2022年元月的雄安新區,有N種抵達方式。從北京西站坐城際列車,50分鐘可到雄安站。南方的人們沿京廣線到保定後,再沿津保線乘15分鐘高鐵就到了新區另外一座車站白洋淀。京雄高速、榮烏高速新線等新建成的公路,把雄安新區緊緊嵌入縱橫交錯的公路網,可讓天南海北的人們駕車來雄安。

  “快!我每天要在北京和雄安之間跑4趟半。”一輩子生活在雄縣孫各莊村的石大姐,去年開始在京雄城際當乘服員,開了眼界,收入不錯。

  快的,不只是出行。走進雄安新區,已過小寒,天寒地凍,本是施工淡季,但這裏數百個建築工地,塔吊林立,機器轟鳴,十多萬名建設者24小時換班作業。新冠肺炎疫情讓全球放緩了節奏,而雄安沒有因為疫情停工一天。

  “百日成廊”“雄安第一個大型建築群112天完工”“同樣的項目其他地方幹3年,雄安1年建成”——雄安建設者正在不斷創造嶄新的“中國速度”。

  隨著建設提速,雄安承接項目步伐也在加快。20多天前,新區公開挂牌出讓兩塊土地,由中國中化集團和中國華能集團摘得。加上之前的中國衛星網絡集團組建落戶雄安,目前共有三家央企明確在新區的地址。中關村科技園等一批高科技項目也在加快落地。

  曾有一段時間,從2017年新區設立到2018年底總體規劃通過,雄安幾乎沒有動一磚一瓦,這種“慢”令一些人不解。

  “這樣的慢是我們想要的慢,這樣的慢是為未來的好,為未來的快。”雄安新區管委會一位負責人這樣説,代表著對未來負責的思辨哲學。

  千年大計,謀定後動。

  雄安的每一天都是新的。每天都有道路在鋪設延伸,每天都有樓房拔地而起,這讓一些土生土長的雄安人快樂並煩惱著,“總是迷路!”

  記者在此採訪也常聽人説起“歷史耐心”。他們説,在“一張白紙”上建城,硬體建設可能很快,而運營管理、産業升級、體制機制創新等要久久為功。


(二)先與後

  2022年1月8日,周六,安新縣青年馬俊強帶著媳婦和一雙兒女,到鬱鬱蔥蔥的悅容公園遊玩。

  “以前這裏沒多少景點,就是上白洋淀玩,這幾年新建的公園挺多,環境好,大家都愛來。”虎年正月將搬入新居的馬俊強説。

  公園多了,是雄安老百姓的直觀感受,也是新區建設理念的生動體現。

  先植綠、後建城,這是雄安不同于其他城市的生長之路。

  2017年11月,“千年大計”從“千年秀林”開始。2022年初的今天,雄安森林覆蓋率已超過30%。

  未來的雄安,按規劃綱要,人們出門可見綠,300米進公園,1公里進林帶,3公里進森林。

  九河下梢,被譽為“華北之腎”的白洋淀,曾經污染嚴重。經過幾年治理,今天流入白洋淀的河流和淀區的水質全部達到Ⅲ類標準。

  有設計師把雄安比作一棵白洋淀邊的大樹,大樹的軀幹是城市的主體,向四周發散的樹枝上長滿樹葉和果實……

  一座枝繁葉茂的綠城,撲面而來。

  先地下,後地上,是雄安規劃建設又一大特色。

  記者走進容東片區已建成的2.49公里地下管廊,這裏儼然一座地下城:筆直寬敞的管廊裏,燈光明亮,幹燥通風,一層是電力、水信、能源、燃氣艙,另一層是物流通道。

  這意味著,空中架線路、地面埋管道導致的“空中蜘蛛網”“馬路拉鏈”等“城市病”將在雄安絕跡,新區的道路將更美觀更安全。而且,地下管廊預留的物流通道,使未來“無人駕駛物流車在地下穿梭往來”有了可能。


(三)新與舊

  2021年入冬時節,容東片區——雄安新區首個集中建成區,迎來1萬余戶、3萬余人回遷安置。

  在這個嶄新片區主幹道兩側,每隔幾十米豎立著一根灰色燈桿,看上去與其他城市的路燈別無二致,但實際上卻不一般。

  “一桿多能,我們管它叫智慧合桿。”雄安集團基礎建設公司基礎工程管理部部長程建通介紹,這根桿以照明燈桿為基礎,整合交通標誌桿、信號燈桿、監控桿、路名牌桿、公共設施指示標誌牌桿等功能,還預留了5G基站,為未來無人駕駛做準備。

  一根燈桿,恰是雄安打造智慧城市的縮影。而像這樣的智慧應用,在新區隨處可見:

  在雄安站,乘客不僅刷臉進站,還“看燈檢票”。候車廳的乘客200米開外,就可看到所乘列車狀態。原來,每個檢票口旁有一高大的玻璃幕墻燈,它隨共用的旅客服務資訊而變色:候車是藍色,檢票是綠色,停檢是紅色。

  工資發放用上了區塊鏈。新區企業利用雄安集團搭建區塊鏈資金管理平臺,撥付的工資已超過13億元,項目工程資金撥付全程留痕,為後續項目審計提供數據保障。

  雄安城在地上,也在“雲”上。新區每建一棟樓,數字雄安平臺會同步生成一棟樓。現實中哪怕更換一個路燈,都能顯示出來。每一棟樓都被“計算”過,運來的材料直接組裝,一釐米鋼筋都不會浪費。

  隨著一批城市級智能平臺的搭建、一批標準的印發、一批新基建項目的落地,雄安新區智能城市“破繭而出”。

  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説,雄安的意義在于,在中國不沿海不靠邊的地方,打造一個新時代可復制的城市樣板。依靠創新驅動發展,走出一條新路。

  雄安,這座引領未來的新城,也沒有忘記留住自己的過去。

  新區設立了“記得住鄉愁”專班。雄安三縣歷史底蘊深厚,在新區大規模規劃建設之前,一批凝聚傳統文化基因的鄉愁遺存被建檔存根,形成總數為2367項“鄉愁點”的數字坐標總圖。

  2020年夏天,5棵百年棗樹,從被拆遷的容城縣大河村,移植到在建的悅容公園內。

  “找到了村裏那棵老樹,就找到了兒時記憶。”專班工作人員劉子濤説,新區建設中,一般遵照的原則是古樹不挪、古建築不拆、古牌坊不搬,實在需搬的古樹、老物件,也要找合適的地方,讓新城市有老場所,讓老百姓記得住鄉愁。

  目前,新區正在籌建兩座保存農耕和漁獵記憶的博物館。

  雄安新區,以自身實踐回答人類城市化的重要命題:歷史文化是城市發展之源,城市化是城市發展之流,“源遠”方能“流長”。

  人們常説,新時代看雄安。看的是什麼?實質上是看“雄安品質”。2022年伊始,透過雄安這座拔節生長的城市,人們能看到新時代中國抵達的發展高度,能瞭望到民族復興征程的絢麗前景。


  總策劃:傅華

  策劃:趙承、李鳳雙

  監制:張旭東

  統籌:趙超、張濤

  採寫:熊爭艷、高博、白明山、杜一方

  編輯:屈婷

  視覺:牟宇、駱學峰、朱旭東

  海報:任之初、邢玉偉(新華網河北頻道)


  新華社國內部

  新華社河北分社

  聯合出品

+1
[作者: 李鳳雙 熊爭艷 高博 白明山 等  責任編輯: 高麗 ]
相關新聞
      載入更多
      010070110010000000000000011107371128257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