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港京唐港區鳥瞰圖。唐港股份供圖
渤海灣畔,汽笛長鳴與機械轟鳴交織。站在河北港口集團唐山港京唐港區的礦石碼頭,眼前的景象宛如一幅流動的工業畫卷——
橙色的卸船機巨臂舒展,精準地從巨輪貨艙中抓取赭紅色的金屬礦石,經由皮帶廊道源源不斷輸向堆場;遠處,綠色的電動重卡整齊列隊,正等待着將礦石轉運至腹地鋼廠。
這幅色彩交織的場景背後,是一組令人振奮的數字:2024年,京唐港貨物吞吐量再度突破3億噸大關,其中金屬礦石吞吐量達1.1億噸,同比增長12%以上,連續三年保持高位增長。
作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出海口,京唐港區一端連接廣闊的內陸腹地,一端通達全球190多個港口,高效轉運着鋼鐵、礦石、煤炭等關鍵物資,為區域産業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物流支撐。這份連續多年突破3億噸的“底氣”,究竟從何而來?
唐港股份副總經理田新華給出了答案:“藏身於持續升級的硬體實力之中,更熔鑄於智慧與綠色的發展基因裏。”
“近三年,唐港股份吞吐量連年攀高。從2021年的2.02億噸,到2024年的2.32億噸,三年間年均增幅達4.8%。”田新華説,2024年,京唐港新引進金屬鐵礦石客戶7家,開通了京唐港至黃驊的“水水中轉”航線,每噸貨可為客戶節省5至10元的成本,極大地提升了客戶滿意度。
運量的攀升,背後是物流效率的持續突破。“光是運的多還不夠,得讓貨物高效流動起來。”唐港股份生産業務部部長唐勃説,以邢&一家鋼廠為例,所需澳洲鐵礦石到港後,以前主要通過公路運輸,現在通過京唐港至黃驊的“水水中轉”航線,不僅節約時間,而且物流成本大幅降低。目前,省內已有10來家企業享受了這條高效通道帶來的紅利。
唐山市海洋口岸和港航管理局數據顯示,2024年,唐山港貨物吞吐量佔全省沿海港口的61.35%。“單是京唐港區每年就為河北鋼鐵、裝備製造産業輸送超1.3億噸的原材料。”唐港股份總經理助理李國民説,“我們多運1噸礦石,就是為河北産業鏈多添一道保障。”
中控室中控員正在通過智能化操作系統,調整船舶作業流量。人民網記者 楊文娟攝
在礦石碼頭遠程控制中心,卸船機司機隋兆旭正專注地盯着眼前的屏幕。他指尖輕劃,百米外那&66.8米高的“鋼鐵巨人”卸船機立刻伸出巨臂,將48噸鐵礦石穩穩抓離貨艙。“以前在戶外40米高的駕駛室操作,冬冷夏熱,作業強度還大。”隋兆旭指着屏幕上的三維船艙模型笑道,“現在系統自動發出指令、科學判斷裝卸貨時機和實時生成數據,效率提高,我們工作也輕鬆了很多!”
“運量年年攀升,光靠人力是難以支撐的。”礦石碼頭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宋方勇接過話,指向窗外的智能設備群,“2019年運量接近8000萬噸時,人工操作的瓶頸已非常明顯——效率不穩定,安全風險也大,有時船隻等待卸貨就得耗費半天。”對此,他們五年間投入1.03億元進行智慧化升級,改造了6&卸船機,並新引進一台效率達3000噸/小時的主力設備,進一步滿足吞吐量增長的需求。
如今,這些裝備了AI視覺識別和防撞雷達的“鋼鐵巨人”,抓鬥定位精度可達厘米級,單船作業效率較五年前提升了8.72%。“去年作業‘艾萊妮之星’輪時,36小時卸完了20萬噸礦石,比2019年的最快紀錄還縮短了10小時。”宋方勇指着屏幕上跳動的數據説,智能設備實現全覆蓋後,操作人員在控制室內就能精準掌控百噸貨物,這是支撐當前運量的關鍵所在。
唐山港京唐港區的新能源重卡。唐港股份供圖
在京唐港區礦石碼頭庫場A區,一輛輛電動疏港卡車滿載着貨物駛向腹地鋼廠。
“綠色”早已融入港口的血脈。唐港股份衞生環保部部長王曉輝介紹説,“2019年,全港新能源車不足50輛,如今用於外部集疏運的電動、氫能重卡進出港比例達到90.03%。2025年,港區新增150&新能源內部倒運車,總數達到336輛。”
“這些新能源車輛的引入,每年可減少柴油消耗307噸,降低二氧化碳排放1421噸,相當於種下了6萬棵樹。”王曉輝指向遠處的封閉式皮帶廊道,那條“綠色動脈”貢獻更大,每年為河鋼唐鋼新區運送800余萬噸礦石,碳排放比公路運輸減少達90%。
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京唐港區礦建材料吞吐量達1719萬噸,同比增長17.3%;內貿鋼材446.4萬噸,同比大增40.5%;鋁礬土386.3萬噸,同比增長17.5%。
橙色、赭紅、綠色……在唐山港京唐港區,每一種色彩都在訴説着高質量發展的密碼。這座港口,以實力築基、憑創新驅動、靠綠色賦能,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注入持久動能。(馮亞濤、李昊洋、楊文娟、朱延生、祝龍超、李兆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