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能”機制盤活林下經濟——興隆縣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助推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新華網河北頻道-新華網
2023-01-31 08:30:55
> 正文

“三能”機制盤活林下經濟——興隆縣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助推集體林權制度改革

2024-12-18 14:50:44來源:河北省林業和草原局

分享至手機

  河北省興隆縣林業資源豐富,森林面積299.6萬畝,其中集體林面積258.92萬畝,國有林面積40.65萬畝,森林覆蓋率71.2%,是河北首個國家級生態文明示範縣。2024年以來,興隆縣堅持以“放活經營權、做強林業産業、推進綠色金融”為工作主線,深化“三能”機制,盤活林下經濟,力求山增綠、林增效、民增收的多贏效果,奏響了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交響曲”,被承德市確定為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示範點。

  林下種植赤松茸。興隆縣林業和草原局供圖

  一、改革蓄能築基。以打造成熟試點,強化典型示範為重點,着眼放活經營權,着力培樹新型經營主體,全力推進“國有帶民營”委託經營新模式的深入推廣。一是明確目標。根據興隆林改工作起步較晚這一實際,組織相關工作人員先後到福建三明、河北省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林業和草原局、河北省木蘭圍場國有林場管理局等林權制度改革先進地區進行調研考察,充分借鑒成熟經驗,確立了“國有林場+村集體、林農+經營主體”委託經營模式。二是選準路徑。按照林場負責總體規劃設計和生産監管,中標單位組織實施,雇傭工人優先安排本地村民的合作模式,推進集體林地集約化、規模化、多元化經營,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建立健全聯農帶農機制和股份利潤分配機制。目前已規劃實施興隆縣2024-2025年度燕山山地(環首都)生態綜合治理林業建設項目5800畝,確定林農、村集體參與分紅方式。三是抓住重點。根據林地利用類型、森林起源、植被現狀等,通過森林撫育、低效林改造、退化林修復、人工造林等措施經營森林釋放林下空間,適度發展林下經濟,助推森林質量和林下經濟“雙提升”。

  二、樹下擴能增效。鼓勵引導林農通過轉包、出租、聯營等形式發展以林禽、林藥、林菌為特色的林下經濟,豐富經營業態,樹上樹下齊發力,促進林農增收。一是樹下經濟連點成片。通過“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放活林地經營權,適度發展林下經濟,重點打造了以六道河鎮小關門村熱河黃精林下種植區和半壁山鎮靠山村赤松茸林下種植區,輻射帶動南北9個鄉鎮50多個行政村,發展樹下種植養殖3萬畝,增收3000多萬元,真正實現生態美、産業興、百姓富。二是樹上生態效益翻倍。依託樹下生草模式的推廣,林下經濟發展轉變了以往板栗樹下打農藥為主的耕作方式,實現了生態優勢互補。2024年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板栗標準化生産基地創建工作通過國家現場驗收。當年全縣綠色食品板栗總産值達6.5億元,比上年增收3500萬元。三是産業經營模式創新。加強經營主體培育力度,持續推進“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經營模式,不斷完善林産品市場收購保障機制。目前,興隆涉林企業及村集體合作社、農業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共120多家。其中,龍頭企業綠源公司對接15家合作社、板栗基地11萬畝,年收購板栗1萬噸以上,企業按照高於市場價每斤0.5元進行收購,做到種植收購過程可控、風險可控。切實保障了農戶利益。

  三、服務賦能續航。通過健全規劃、金融、技術等服務體系,整合資源,為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續航。一是豐富委託經營“菜單”。按照因地制宜、因場施策、逐步拓展的原則,由各林場牽頭,圍繞營林造林、林下經濟、病蟲害防治、碳匯交易等積極謀劃項目載體,不斷豐富委託經營菜單,擴大委託範圍,拓寬和深化國有帶民營模式。二是打好金融政策“組合拳”。引入專業評估機構,推進森林資源評估,為盤活森林資源、推進經營流轉和産品上市提供參考依據;開發綠色金融産品,加大與銀行部門對接力度,將林權及符合條件的林産品加工銷售、林下種植養殖、森林景觀利用等納入綠色金融支持範圍。目前,個人綠色金融信用貸款額度可達50萬元;拓展森林保險業務,為全縣302萬餘畝公益林、天然林和商品林累計投保496萬餘元。三是無償提供技術服務“大餐”。組成農技專家團深入基層,進行免費技術指導,幫助種植戶解決種植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組織開展果樹技術培訓41場次、1578人次。通過理論知識、優良品種、實用技術、綜合管理等方面培訓,提高群眾綜合管理水平,轉變樹下管理模式,促進林果産業綠色發展。(姚偉強、劉力萍 河北省林業和草原局供稿)

[作者: 姚偉強、劉力萍  責任編輯: 甄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