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陶藝家馬克·路弗德在河北省曲陽縣的工作室接受採訪(11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鄒尚伯 攝
新華社石家莊12月6日電 題:美國陶藝家與中國古瓷窯碰撞新火花
新華社記者王美祺、鄒尚伯
上午騎單車去工廠,一頭扎進工作室直到太陽下山,這便是馬克·路弗德創作的日常。
最近兩個月,在中國河北省曲陽縣,這位62歲的美國陶瓷藝術家,正癡迷於用傳統定瓷泥料和燒制方式進行藝術創作。定窯創燒始於唐,盛於北宋,是中國五大名窯之一,曲陽縣則是“定瓷燒制技藝”的發祥地。
“我熱愛中國的歷史文化,尤其是陶瓷文化與玉文化。”路弗德目前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陶藝學會終身會員,曾任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教授、上海視覺藝術學院教授。他的作品被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等機構收藏。
20世紀90年代,年輕的路弗德第一次收到中國陶瓷界的來信,邀請他前往景德鎮交流。但由於當時交通不便、機票昂貴,他最終未能成行。回想當年,路弗德感到十分遺憾,“無論如何我都該設法籌到那筆錢”。
這一等就是十年。“2007年到中國時,我看到了這裡的一切是多麼的繁榮,到處都是機會。”路弗德説。
多年來,這位陶瓷藝術大師一次又一次地回到中國,訪問過北京、上海、杭州、昆明等近20座城市,在中國各大博物館、藝術館舉辦展覽,並借機深入了解學習中國的陶瓷文化和歷史,從中汲取養分。
今年9月受邀來到曲陽,路弗德感到很興奮。“小時候我父親喜歡收集宋代陶瓷,他有一個非常漂亮的定瓷碗,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路弗德説,一直以來,他都對定瓷很感興趣。
在河北省曲陽陳氏定窯瓷業有限公司的工廠裏,路弗德將一間十余平方米的辦公室改造成了臨時工作室,地上、桌上、椅子上,只要能置物的平面都擺滿了他的定瓷作品和半成品。他總是步履匆匆,往返於工作室和窯爐之間,與工人反復溝通燒制細節。
窯爐前一排排等待燒制的坯體中,路弗德的作品顯得與眾不同。
自古以來,中國工匠多使用拉坯成型這一傳統生産方法,用雙手將轉盤上的泥團精心拉成瓶、壺、碗、杯、盤等各種形狀,而後還要仔細修坯,除去瑕疵,講求典雅端方。
而路弗德的製作方法則截然不同。拿到一塊厚實的泥團,他往往會先在地上摔,直到摔成5毫米左右的泥片,再拿壁紙刀畫出基底,印上花紋,通過翻折、撕裂、貼合,形成山川、太陽等具有象徵意義的形狀。
在河北省曲陽縣的工作室,美國陶藝家馬克·路弗德在定瓷泥料上刻花(11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鄒尚伯 攝
“他作品中蘊含的藝術性給了我們很多 啟發。”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河北省曲陽陳氏定窯瓷業有限公司藝術總監龐永輝説。
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定瓷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龐永輝認為,藝術的交流和碰撞,能為傳統定瓷發展提供借鑒,這也是他邀請路弗德來公司駐場創作的初衷。
雖然路弗德的藝術作品在形制上與傳統定瓷作品大相徑庭,但仍能一眼辨認出定瓷獨有的“象牙白”釉色。“我們把文化背景各異的外國陶藝家們請過來,讓他們使用傳統的定瓷泥料和燒制方式,表達自己的思考。”龐永輝説。
定瓷素來享有“白如玉、薄如紙、聲如磬”的美譽,蘊含着豐富的中國傳統美學思想。然而,要想讓定瓷燒制技藝這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真正在當下“火”起來、“活”過來,必須做到守正創新。
“‘守正’就是守着我們定瓷的特色和文化精神。”龐永輝説,在此基礎上,新一代傳承者也需要將傳統文化與現代審美相結合,讓定瓷年輕化、國際化。
截至目前,這家公司已邀請近50名來自日本、韓國、美國、加拿大等地的陶藝家進行駐場藝術創作。
“藝術和文化能搭建起一座促進理解的橋梁,幫助文化背景各異的人們團結協作。”路弗德説,“中國政府深知支持文化發展至關重要,人們既支持傳統文化發展,也支持當代文化發展。只有在這樣的環境下,文化才能經久不衰、永葆活力。”
傳承千年的中國定瓷,在與這位美國藝術家的碰撞中煥發出新生機。而路弗德也在這一過程中,不斷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汲取力量,創新自己的作品。
在河北曲陽,路弗德計劃創作至12月中旬,但喜愛中華文化的他與中國古瓷的緣分仍將延續。領略過定窯白瓷的風采後,明年2月他將再次啟程,前往浙江龍泉窯探索青瓷之美。
“我深入研究過那裏的陶瓷文化,形成了一些非常有趣的想法。他們的泥料、釉料都不一樣,我可以呈現出不同的作品,這一點對我來説很有吸引力。”路弗德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