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化作為中華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着豐富的思政教育資源,是高校課程思政教學的重要來源,對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具有重要的價值內涵。本文以邯鄲特色文化資源為背景,以邯鄲學院戲劇表演課程為研究對象,展開對地方特色文化資源在高校戲劇表演課程思政教學中的實踐探索,發掘地方特色文化資源在高校表演課程思政教學中的融合路徑,推進高校藝術類課程思政的創新教學。
2017年,《關於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提出,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以下簡稱“三全育人”)。“三全育人”為我國高校思政工作指明了方向,為解決當前高校思政教育困境提供了新方案——課程思政。課程思政是指在各門課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從而實現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價值塑造的有機統一。課程思政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讓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應只是思政課程的任務,其他各門各類課程也應充分發揮育人功能,積極進行課程思政的有益探索。
2021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發布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全面推進》一文中提出,要深度挖掘高校各學科門類專業課程蘊含的思政教育資源,全面推進學科教育與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可見,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已是大勢所趨。然而,如何巧妙地將思政教育貫徹落實到學科教學實踐中,這是課程思政融入教學的關鍵。若結合高校地方特色文化資源,未嘗不是高校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一次創新思考。
地方特色文化資源,是指一定地域的人們經過長期的自然和社會環境實踐,形成的具有某種特色的自然風貌、社會習俗、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和人文精神等要素,這些要素相互影響、相互交融,最終形成獨具吸引力和感召力的本地魅力文化資源。地方文化是某一區域的民眾在長期生活中形成的歷史傳統與價值觀念,是當地寶貴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是中華優秀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地方文化是一種優質課程思政資源,本文以地方特色文化為切入點,以戲劇表演課程思政為研究對象,探索將地方特色文化融入地方高校戲劇表演課程的創新路徑。
一、地方特色文化資源融入戲劇表演課程思政教學的價值內涵
文化傳承與保護。地方特色文化資源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蘊含着豐富的歷史信息、社會風貌和人文精神。將其融入戲劇表演課程,不僅能夠使學生在表演中學習和傳承這些文化,還能促進地方文化的保護與發展。例如,邯鄲的成語典故文化、夢文化、廣府太極文化、紅色革命文化、磁州窯文化等,通過戲劇表演的形式得以重現和傳承,有助於這些文化遺産的活態保護。
思政教育內容的多樣化。戲劇表演作為一種綜合性的藝術形式,包含了文學、音樂、舞蹈、美術等多種元素。將地方特色文化融入其中,不僅豐富了思政教育的內容,還使教育內容更加生動、具體。通過生動的故事情節、鮮明的人物形象、豐富的文化內涵,學生能夠更直觀地理解和接受思政教育的內容,如忠孝、自強、誠信、道德等思想精神。
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地方特色文化融入戲劇表演課程,能夠激發學生對本土文化的興趣和熱愛。通過學習和表演地方戲劇,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家鄉文化,增強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這種文化認同感的增強,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使他們更加珍惜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戲劇表演課程本身就具有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作用。通過參與劇本創作、角色扮演、舞&表演等環節,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創新思維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都能得到顯著提升。而地方特色文化的融入,則進一步豐富了學生的文化素養和人文素養,使他們在表演中能夠更好地展現地方文化的魅力和特色。
創新思政教育模式。將地方特色文化資源融入戲劇表演課程,是一種創新的思政教育模式。這種模式打破了傳統思政教育的説教模式,通過生動、具體的表演形式,使學生在參與和體驗中接受思政教育的內容。這種“顯隱”結合的教育方式,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還使思政教育的效果更加顯著和持久。
促進地域文化的交流與傳播。地方特色文化資源融入戲劇表演課程,還能夠促進地域文化之間的交流與傳播。不同地區的文化在戲劇表演中得以呈現和展示,有助於增進學生對其他地域文化的了解和認識。同時,這種跨地域的文化交流,也能夠為地方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
綜上所述,地方特色文化資源融入戲劇表演課程思政具有多方面的價值內涵。它不僅有助於文化傳承與保護、豐富思政教育內容、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還能夠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創新思政教育模式以及促進地域文化的交流與傳播。因此,在戲劇表演課程中融入地方特色文化資源,是一種值得推廣和實踐的思政教育模式。
二、邯鄲特色文化資源在戲劇表演課程思政教學中的實踐探索
邯鄲特色文化資源。邯鄲的文化資源豐富且特色明顯,可追溯至新石器時期。數千年的悠久歷史,形成了磁山文化、趙文化、女媧文化、石窟文化、曹魏建安文化、廣府太極文化、夢文化、磁州窯文化、成語典故文化、紅色革命文化等十大文化脈係。1994年,邯鄲被評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文藝創作表演資源:邯鄲現有戲劇演出團體84個,其中國辦團體6個,改制改企團體3個,民營團體25個,民間班社50個;現有適合戲劇表演的劇場14個,國辦中專藝術學校1所;市屬藝術單位(東風劇團、平調落子劇團、藝術團、藝校、藝研所)現有在職人員159人,正高職稱人員14人,副高職稱人員27人,中級職稱人員60人。
文化産業資源:現有3家省級文化産業示範園區和14家省級文化産業示範基地,31家市級文化産業示範基地。
文化遺産資源:現有不可移動文物遺存點4679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4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13處,市級文化保護單位298處。可以看出,邯鄲是河北省的文物大市,國家級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項目總量僅次於張家口、石家莊,位居河北省第三。
邯鄲特色文化資源在戲劇表演課程思政教學中的實踐。1.課程內容設計。將邯鄲特色文化資源與戲劇表演課程內容相結合,設計具有思政教育意義的劇目。例如,可以選取邯鄲歷史上的英雄人物、愛國志士等作為角色,通過他們的故事展現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和愛國情懷。同時,也可以將邯鄲的成語典故、民間傳説、太行文化等融入劇目,讓學生在表演中領悟其中的道德觀念和人生哲理。
以紅色舞&劇《又見白毛女》為例。《又見白毛女》以劇作家王志生老師的“五個一工程”獎獲獎作品《我的奶奶》為主線,用“戲中戲”的藝術手法,讓觀眾在舞&劇中重溫中國第一部由水華、王濱、賀敬之、丁毅、楊潤身編劇的革命歌劇、舞劇《白毛女》的經典故事,把原《白毛女》歌劇、舞劇與現代話劇相結合,融入影視學院課程思政。本劇把原舞&劇《白毛女》作為戲中戲,結合129師歷史和邯鄲解放時期的歷史進行再創作,讓舞&上的演員和舞台下的觀眾融為一體,共同演繹。將觀看演出和參與演出的過程作為一次生動的愛國黨史教育課堂,讓音樂、舞蹈、舞&聲光電和多媒體技術,與&上演員、台下觀眾相融合,讓黨史教育課堂變成一種沉浸式的藝術感受。
邯鄲是中國成語的重要發源地之一,擁有豐富的成語文化資源。結合這一特色,設計了《邯鄲成語故事》系列劇目,如“邯鄲學步”“圍魏救趙”等,並將其作為戲劇表演課程的教學內容。在課程設計中,教師引導學生深入挖掘成語背後的歷史故事和文化內涵,通過劇本創作、角色扮演、舞&設計等環節,使學生在實踐中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時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團隊合作精神。
2.教學方法創新。在教學方法上,採用情景模擬、角色扮演等互動式教學方式,讓學生在參與中感受和理解思政教育的內涵。通過模擬邯鄲歷史上的重要事件或場景,讓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體驗其中的情感衝突和價值選擇。這種教學方式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還可以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此外,我們鼓勵學生走出課堂,進行田野調查,深入社會,以創作小組為單位,分單元模塊進行創作,例如成立“邯鄲成語故事創作小組”“邯鄲地方非遺保護傳承保護小組”“邯鄲英雄人物創作小組”等,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作品創編、表演。
3.實踐教學環節。加強實踐教學環節,組織學生到邯鄲的歷史文化遺址、博物館、晉冀魯豫烈士陵園等場所進行實地考察和學習。通過參觀學習,學生可以更直觀地了解邯鄲的歷史文化和特色文化資源,加深對中華文化的認識和理解。同時,也可以組織學生參與地方戲曲、民間藝術的表演和創作活動,讓他們在實踐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提高文化素養和審美能力。
4.評價體系構建。構建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對學生在戲劇表演課程中的表現進行全面、客觀的評價。在評價過程中,不僅要關注學生的表演技能和藝術表現力,還要注重評價他們的思政素養和道德品質。通過評價體系的引導,可以促使學生更加注重思政教育的學習和實踐,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水平。
地方特色文化蘊含着豐富的思政和美育元素,是學校開展“課程思政”及“美育教育”的“活教材”和“資源庫”。邯鄲特色文化蘊含着豐富的思政元素和歷久彌新的精神力量,讓歷史説話、讓文化説話、讓精神説話,有利於涵養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深挖邯鄲特色文化內涵,將其有機融入戲劇表演課程中,推進 “課程思政”的改革與創新,加強邯鄲地方特色文化的弘揚與傳承,不僅能增強學生對邯鄲的熱愛之情,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操、高雅的美育素養、不竭的創新動力、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更能促進邯鄲地方特色文化與美育、勞育的融合輸出,切實達到“以文化人、以美育人、以勞立人”的教育效果。(韓麗、楊彥領、馮興隆 邯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