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旗在基層一線高高飄揚|“大棚書記”孫國亮-新華網河北頻道-新華網
> 正文

黨旗在基層一線高高飄揚|“大棚書記”孫國亮

2024-08-30 09:18:26來源:新華網

分享至手機

  新華社石家莊8月29日電 題:“大棚書記”孫國亮

  新華社記者秦婧

  河北省張家口市有個駐村書記,2016年至今,每到駐村幹部輪換調整時,村民都會聯名寫信把他留下來。

  他叫孫國亮,是河北公安警察職業學院駐張家口市陽原縣四十畝灘村第一書記兼工作隊隊長,也是人們眼中的“大棚書記”。駐村8年多來,他帶領四十畝灘的鄉親們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全力加速。

  孫國亮幹完農活收工返回駐村。(受訪者供圖)

  孫國亮清楚地記得,那是2016年2月24日,農曆正月十七,冒着嚴寒,他被坑坑洼洼的土路“顛”進了四十畝灘。這是個三面環河、一面靠山的小山村。全村130多戶、300多人,一條壺流河繞村而過。

  一進村,村裏的貧困落後大大超出孫國亮的預料——土窯土房、殘垣斷壁、垃圾成堆。他了解到,這個村基礎薄弱,老百姓一年種一季玉米,人均年收入只有2600元,村集體也是窮得叮噹響。

  孫國亮深知,發展産業是脫貧致富的治本之策。經過調研,他發現這裡水資源豐富,歷史上種植過蔬菜。建大棚、種蔬菜,成為他的致富設想。

  村裏沒有資金,怎麼辦?建大棚搞經營,孫國亮拿出給孩子上大學準備的6萬元生活費,愛人從娘家拿了10萬元,他又硬着頭皮向親戚同學借了15萬元……借了還、還了借,前後借了近百萬元。直到2021年,大棚經營扭虧為盈,孫國亮才把借的錢還清。幾年下來,村裏建成大棚102座。

  孫國亮與村民一起勞動,一幹就是一天,腳踩泥巴、一身臭汗,任誰也看不出這是一名警察老師。充實的扶貧生活,讓初進村時180多斤的孫國亮變得又黑又瘦,體重降到了130多斤,兩隻手上滿是老繭。孫國亮卻笑着説,大棚裏的蔬菜苗,是寄託着村民致富希望的寶貝,要悉心照料。

  孫國亮(右三)與群眾分享豐收的喜悅。(受訪者供圖)

  大棚解決了不能外出打工的年長村民的務工問題,産品銷售又是擺在眼前的另一道難題。

  “2020年,我們開始探索社群直銷模式,建起30多個微信幫扶群。銷售採取線上團購下單、線下送貨上門模式。”孫國亮説,截至目前,微信群已拓展至150多個,覆蓋人數超萬人,村裏的農産品銷售有了穩固市場。

  記者採訪了解到,2024年,四十畝灘強農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根據市場摸底情況,積極調整種植結構,建了85個春秋大棚,種植近百畝西紅柿。孫國亮帶領駐村工作隊持續鞏固完善直銷模式,暢通産品銷售的“最後一公里”。

  “自2024年7月3日至今,通過線上團購下單、線下送貨上門的方式,已累計銷售西紅柿近76萬斤,銷售收入達227萬餘元。同時借助傳統菜商渠道,銷售收入達8萬元。”孫國亮説。

  孫國亮走進直播間。(受訪者供圖)

  如今的四十畝灘,已形成蔬菜大棚種植、柴雞和肉牛養殖等特色産業。“土地流轉得租金、大棚打工掙薪金、産業盈利分紅金”的模式,讓村民日子越過越富。據不完全統計,2016年到2023年,産業發展讓全村人均年收入由2600元增長至15763元。

  鄉村振興,不只是讓老百姓錢包鼓起來,還要讓生活好起來、環境美起來、鄉風正起來。駐村期間,孫國亮帶領村民完成了村裏大街小巷污水管道鋪設和終端處理,所有道路全部水泥硬化或瀝青鋪設,對危房進行改造、破舊房屋院落進行整拆。村委會院落面貌煥然一新,黨員活動室、圖書閱覽室、村衞生室、村展室等一應俱全,成立的廣場舞蹈隊、秧歌隊,也使整個村莊活躍了起來。

  産業從無到有,村容由舊變新。在孫國亮的幫扶下,四十畝灘這個冀北偏遠小村逐步實現了華美蝶變。回憶起當初的選擇,這位“大棚書記”笑了笑説:“我來自農村,懂得農民的苦,就是想幫村裏幹點事。”

[作者: 秦婧  責任編輯: 楊丹宇 ]
    加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