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之濱涌“新”潮——河北省滄州市高品質發展見聞-新華網河北頻道-新華網
> 正文

渤海之濱涌“新”潮——河北省滄州市高品質發展見聞

2024-04-21 19:46:30來源:新華網

分享至手機

  新華社石家莊4月21日電 題:渤海之濱涌“新”潮——河北省滄州市高品質發展見聞

  新華社記者李鳳雙、鞏志宏

  春和景明,萬象更新。位于渤海之濱、運河之畔的河北省滄州市處處涌動“新”潮:堅持向海圖強,激活藍色新引擎;産業向新奮進,力求提質增效;厚植發展底色,經濟社會面貌呈現新氣象。

 向海圖強,激活新引擎

  朝陽做伴,海浪輕撫。4月16日清晨,在黃驊港散貨港區礦石碼頭,來自澳大利亞黑德蘭港的船只正在接卸礦石,這是前一日通過夜航靠泊的重載船舶。

  “重載船舶開通夜航,可避開潮汐下落,還可節省停靠成本。”滄州港務集團有限公司生産經營部副部長馮凱説,去年12月以來,黃驊港先後開通20萬噸級船舶及液化危險品船舶重載夜航,碼頭泊位和航道利用率進一步提高。

  因夜航擴容等措施的實施,今年一季度,黃驊港完成貨物吞吐量8807.14萬噸,同比增長11.53%,實現首季“開門紅”。

  在黃驊港煤炭港區進行的裝船作業。(駱學峰攝)

  去年以來,黃驊港圍繞打造多功能、綜合性、現代化大港目標,激活向海發展新引擎,滄州沿海經濟加速崛起。目前,黃驊港上升為全國沿海主要港口。打通反向綜合運輸大通道,不斷擴大內陸市場份額。加入世界物流護照計劃,航線通達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

  滄州港務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王寶輝説,黃驊港腹地港口聯動格局更開放,成功布局12個內陸港,與多條鐵路線緊密合作,集裝箱多式聯運工程形成品牌效應。

  眼下,黃驊港建設正酣,總投資558億元的21個碼頭項目加快推進。今年,黃驊港謀劃了總投資1006億元的28個重點招商項目,臨港産業加速聚集。

  向新奮進,增添原動力

  自主研發的冷頂式電爐“有爐無煙囪”,實現藥用玻璃生産零排放;在制瓶車間,機械手臂靈巧地插管、裁切、將合格品抓取到傳輸帶,殘次品則被自動揀入廢料桶……走進滄州四星玻璃股份有限公司,科技氣息撲面而來。

  “過去中性硼硅玻璃管只能從國外進口,每噸價格曾一度從1萬多元漲到近3萬元,公司生産嚴重受制。”公司副總經理王麗萍説,痛定思痛之下,公司經過兩年多技術攻關,形成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産權的産業化技術。目前,已具備年産5萬噸中性硼硅玻璃管、50億支中性硼硅玻璃瓶産能。

 工人在滄州四星玻璃股份有限公司車間工作。(駱學峰攝)

  近年來,滄州將創新驅動作為發展第一動力,築牢傳統産業,做實風口企業,布局未來産業。滄州市委書記康彥民説,目前,滄州聚焦綠色化工、醫藥與醫用包裝、膜與電池、積體電路等重點産業,成立工作專班,加快構建現代化産業體係,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激活滄州經濟發展一池活水。

  經濟提“質”,引“智”是關鍵。滄州借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機遇,逐步建立“京津研發、滄州轉化”協同模式。目前,全市與京津共建省級研發平臺35家,開展産業技術研究項目500多項。全市吸納京津技術合同成交額超過200億元。

  農業發展同樣需要向“新”力。

  滄州土地鹽鹼化嚴重,當地曾流傳“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十年九不收,糠菜半年糧”的俗語。滄州發揮科技創新關鍵作用,做好鹽鹼地特色農業大文章。

  旱鹼麥鮮食麵條、旱鹼麥啤酒……中國農科院農産品加工與營養健康研究院(滄州)院長董維給記者介紹正在開發的産品,她説,研究院主要圍繞育種、種植、推廣、加工開展全産業鏈創新研究,為鹽鹼地特色産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科技的加持,推動鹽鹼地破“鹼”重生。去年,滄州旱鹼麥畝産達245.4公斤,秋播旱鹼麥154.7萬畝、同比增長54%。當地已培育“黃驊旱鹼麥”“鹼地梨”等特色品牌,全産業鏈産值達135億元。

  今年一季度,滄州多項經濟指標位居全省前列:完成地區生産總值1134.7億元、固定資産投資增長10.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5.9%……滄州沿海經濟強市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逐綠前行,展現新氣質

  走進中國石化滄州煉化公司,映入眼簾的是數十個10米多高的油料儲藏罐,每個罐頂有兩到三個紅色閥門。

  “別小看這些小閥門,可起到大作用哩。”工作人員王春盛説,罐裏的液面會産生揮發性有機物,這種高效呼吸閥不僅能減少物料損失,更能減少揮發性有機物排放,公司年減排量可達50噸。

  近年來,滄州抓住重點行業、重點區域等強化環境治理,厚植發展底色,煉油、鑄造等曾經的“污染大戶”正逐步“輕裝簡行”。

 滄州大運河畔南川老街夜景。(駱學峰攝)

  綠色發展要做減法,也要做加法。

  滄州持續開展運河環境治理,308公里堤頂路全線貫通、配套了慢行步道,沿線建成生態公園20多個,河清景美的綠色長廊已初步呈現。

  生態環境的改善,讓古老運河煥發新生。滄州全域統籌大運河文化帶、生態景觀帶、文化旅遊帶建設,逐步再現運河繁華盛景。

  入夜時分,大運河畔燈光搖曳。或漫步老街,或泛舟河中,市民盡情享受古今交融、河城共生的美景。“在這裏可品美食、看演出、感受歷史變遷,生活在滄州幸福滿滿。”60多歲的市民周希忠説。

[作者: 李鳳雙 鞏志宏  責任編輯: 楊丹宇 ]
    載入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