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加快推動建立橫向生態補償機制-新華網河北頻道-新華網
> 正文

京津冀加快推動建立橫向生態補償機制

2024-04-09 08:57:21來源:河北日報

分享至手機

京津冀加快推動建立橫向生態補償機制,京津水源上游重點流域生態補償實現全覆蓋

保上游好水 護下游清流

春暖花開,美麗京津冀水清岸綠入畫來。監測數據顯示,京津水源上游重點流域跨界考核斷面水質均保持優良並穩步提升,其中潮河、白河、沙河、黎河等跨界斷面水質保持Ⅱ類及以上。

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以來,三地加快推動建立重點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上下游攜手共治,保上游好水,護下游清流,共同守護綠水青山間的美麗家園。

生態之約,只此青綠護碧波

放下採樣桶,待其沉入河中,再上提取水……4月2日上午10時,承德市灤平縣和北京市密雲區交界處的一座橋上,承德市環境監控中心監測員王天浩、宋天宇,正對潮河古北口國考斷面進行採樣監測。

“每月我們自己進行一次常規監測,每季度和北京組織一次聯合監測。”王天浩説,“潮河經古北口匯入密雲水庫,得及時掌握這裡的水質變化情況,守好自己的‘責任田’。”

幹監測工作十幾年,王天浩眼看著潮河水從濁變清。在他看來,水質變化的背後,是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的實施。

潮河是北京密雲水庫上游主要入庫河流之一。為了確保清水下山、凈水入庫,從2018年開始,京冀先後簽訂兩期密雲水庫上游潮白河流域水源涵養區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協議。

流域生態補償,簡單説,就是誰受益誰補償、誰保護誰受償。給出生態補償“大紅包”,收穫生態“含綠量”。如今,密雲水庫水質長期穩定在地表水Ⅱ類標準,水生態質量持續向好。

密雲水庫上游潮白河流域水源涵養區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樹立了北方水資源緊缺地區流域共建共享機制的樣板。京冀積極推動生態補償機制向其他流域拓展。

“看,前面的鳥是天鵝,那邊還有白鷺,都是老朋友了。”4月7日清早,懷來官廳水庫國家濕地公園護管員侯建軍,正沿着木棧道例行巡邏,離他不遠處,一群白骨頂、赤麻鴨悠閒地游弋覓食。

官廳水庫是永定河上最大的水庫,永定河從官廳水庫向下流向北京。近年來,張家口加快推動濕地公園建設,不斷修復水庫生態系統,目前入庫水質已由之前的地表水Ⅳ類提升為Ⅲ類,“飛鳥成雲”經常可見。

去年8月,繼密雲水庫上游潮白河流域水源涵養區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協議之後,京冀又簽訂了官廳水庫上游永定河流域水源保護橫向生態補償協議。

只能更好、不能變差,協議對官廳水庫上游永定河流域水生態環境質量提出明確要求。京冀攜手共治、協同發力,築牢首都水源安全生態屏障。

至此,京津水源上游潮河、白河、灤河、永定河流域生態補償實現全覆蓋,標誌着京津冀流域生態環境治理保護進入新發展階段。

雙向奔赴,變“獨奏”為“交響”

生態補償機制的實施,改變的不只是水質。

4月6日一大早,趙新利走上黎河河堤,開始每天的例行巡河。他邊走邊將巡河發現的問題、處理結果等信息記錄,及時上傳到“河掌雲”軟體上。

47歲的趙新利,是遵化市平安城鎮李莊子村黨支部書記,也是一名村級河長。現在,他又多了一重身份——跨界河長。

黎河經李莊子村最終匯入天津於橋水庫。趙新利告訴記者,遵化市和天津市薊州區建立了跨界河流聯防聯治機制,定期組織跨界河長開展聯合巡河,共同巡查交界處河道亂堆垃圾、污水排放等破壞生態行為。“跨界河長共同守護河流安全,‘跨界河’成了聯動上下游的‘連心河’。”趙新利説。

聯合巡河、聯合管護、聯合監測、聯合執法、聯合治理……變“獨奏”為“交響”,三地共促生態補償協議實施,建立跨界河湖長機制,開啟全方位跨界合作,“分段治水”變“全域治水”,跨界河流實現共建共治共享。

不僅如此,這場因水而聚的生態之約,還在進行新的探索。

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建立以來,張家口、承德兩市累計獲得密雲水庫上游橫向生態補償資金34.945億元,承德、唐山兩市累計獲得引灤入津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資金30.9億元,有力推動了一批生態治理修復項目實施,三地生態基底越築越牢。

為保一泓清水送津門,遵化利用生態補償資金,在沙河橋、黎河橋兩個國考斷面上游建設了水平口濕地公園。“以前,污水處理廠處理後的尾水直接排入沙河,然後匯入黎河。現在要先進入濕地,通過沉澱、植物吸附等實現二次凈化,進一步提升水質。”遵化市河長制辦公室副主任杜明楨説,如今這裡成了人們休閒的好去處。

在白河源頭上游沽源縣小河子鄉河道中,每隔一段距離便橫着一級“&階”。白河水被這些“&階”隔開,在河道裏“停留”一週後才放流。張家口市生態環境局沽源縣分局黨組成員於秀國介紹,這些“&階”是溢流壩。在生態補償資金支持下,該縣在小河子鄉實施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項目,進一步降低下游水自凈壓力,保護水源地水質安全。

從最初攜手源頭治理改善水質,到持續擴大流域環境容量和生態空間,京津冀不斷推動流域生態補償擴圍升級,變單一資金激勵補償為涵蓋水質、基礎設施建設、流域生態保護等綜合補償,走出了一條上游主動強化保護、下游支持上游發展的互利共贏之路。

綠色紅利,“生態水”變“富民泉”

4月7日,清晨的陽光灑向白河,河面波光粼粼。河岸不遠處,赤城縣後城鎮上莊子村村民張志忠家的蔬菜大棚一座連着一座。

大棚裏,張志忠正和工人們忙着除草、施肥,一派人勤春早的景象。

由於臨河而居,水源充足,上莊子村有種植水稻的傳統。可是水稻種植灌溉用水量大,且種植過程中噴施的農藥和化肥會隨着農田退水流入白河,容易造成水質超標。

為了給北京“多供水、供好水”,北京市與河北省確定從2007年起在密雲水庫上游實施“稻改旱”工程。赤城縣3.2萬畝水稻田全部完成“稻改旱”,同時北京以每年每畝550元的標準補償給農民。

“我家原來有10畝稻田,‘稻改旱’後先種了幾年玉米。前些年,承包了430畝地種植生菜、西紅柿等蔬菜,等到採摘季節每天能出貨100多噸,發往廣州、湖南、北京等地。”張志忠説,他靠大棚蔬菜每年能收入100多萬元。

目前後城鎮有1.8萬畝地在白河兩岸,其中約有1700畝種植蔬菜、1500畝種植了麒麟瓜。“稻改旱”後的村民,走出了一條新的致富路。

生態補償機制下,“高顏值”正轉化為“高價值”,“生態水”變成了“富民泉”。

清明假期,承德寬城滿族自治縣桲羅&鎮白&子村村民李健民每天忙得不可開交。他家的農家院,距離潘家口水庫不到100米。一到飯點,來吃農家飯的自駕游客絡繹不絕,他一天能接待20多桌。

潘家口水庫是引灤入津工程的重要節點,為保護水庫水質,河北開展了網箱清理取締工作。2017年,李健民結束了“水上漂”的漁民生活,轉行做起了農家院。水庫環境越來越美,農家院的生意越來越好。李健民説每年收入20多萬元,比網箱養魚強。

如今,寬城在潘家口水庫旁建起了游客接待中心,新建了總長度84公里的旅游路,縣裏有110多戶漁民開起了農家院,生意很是紅火。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補償機制就是打通“兩山”之間轉化通道的一把“金鑰匙”。

共護碧水長流,共謀綠色發展,京津冀正積極探索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通過對口協作、園區共建、項目支持、産業轉移等方式,攜手推動“一水共護”邁向“一域共富”,讓生態資源成為發展紅利。(記者 賈 楠 馬朝麗)

[作者: 賈楠 馬朝麗  責任編輯: 高麗 ]
    加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