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新華網河北頻道-新華網
> 正文

河北: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

2024-01-06 10:05:23來源:河北日報

分享至手機

  解讀我省首部“多規合一”的省級國土空間規劃

  構建河北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

  1月4日,省政府新聞辦組織召開《河北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新聞發布會,全方位解讀《河北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

  2023年12月9日,國務院批復《規劃》。作為我省首部“多規合一”的省級國土空間規劃,《規劃》是全省空間發展的指南、可持續發展的空間藍圖,是編制省級相關專項規劃和市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開展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的基本依據。

  發布會上,省自然資源廳黨組書記、廳長詹曉陽介紹,《規劃》共11章45節,包括構建以“三區三線”為基礎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保障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夯實華北糧倉空間基礎、築牢美麗河北生態屏障等內容。

  統籌優化農業、生態、城鎮和海洋等功能空間布局

  《規劃》提出,以“三區三線”為基礎,構建主體功能明顯、底線約束有效、區域優勢互補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總體格局。

  如何統籌優化農業、生態、城鎮和海洋等功能空間布局?

  “具體來説,在農業空間安排上,以水資源承載力為前提,構建乙太行山山前平原、燕山山前平原和黑龍港低平原地區等農産品集中産區為主體的農業生産格局,實施耕地‘三位一體’保護,統籌優化鄉村空間布局,加強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夯實華北糧倉空間基礎。合理布局海水養殖空間,高標準建設海洋牧場示范區。”詹曉陽介紹。

  在生態空間安排上,提升燕山—太行山區、京津冀北部—遼河源、渤海海岸帶等重要地區生態功能,持續抓好北方防沙帶等生態保護和修復重點工程建設,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自然保護區為基礎、各類自然公園為補充的自然保護地體係,築牢首都生態安全屏障,實施海灤河、遼河、內陸河三大流域以及草原、濕地、岸線、河口海灣等保護修復。

  在城鎮空間安排上,圍繞建設京津冀世界一流城市群,強化石家莊都市圈引領作用,將雄安新區加快建設成為高品質高水準社會主義現代化城市,優化城鎮規模等級結構,培育壯大區域中心城市,強化重要節點城市支撐作用,推進縣域中心城市和小城鎮集約布局,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體係。

  在海洋空間安排上,優化海洋開發保護格局,推進港口轉型升級和資源整合,構建現代化綜合性港口集群,提升秦皇島等濱海城市的服務功能和環境品質,集約高效利用海域、海島、海岸線資源,建設美麗海岸線。

  《規劃》具有六大特色亮點

  充分體現“多規合一”。《規劃》深度融合主體功能區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城鄉規劃、海洋功能區規劃等空間規劃的主要內容和空間管控要求,全面落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四五”規劃,與27個省級專項規劃進行了充分銜接,在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上統籌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基礎設施項目空間布局,充分保障各類專項設施建設的空間需求,充分發揮國土空間規劃的空間基礎和指導約束作用。

  全面落實國家重大戰略部署。河北地處京畿要地,是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關鍵區域之一。《規劃》從優化城鎮網絡、支撐産業高品質發展、構築向海圖強戰略要地等方面,落實東部地區率先發展戰略。同時,設置了“保障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專章,重點從高標準高品質建設雄安新區、推動協同發展向縱深拓展、建設高能級開放體係等方面,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各項任務落地落實。

  堅守安全發展、底線約束。《規劃》統籌發展和安全,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節約集約用地、水資源管理和生態環境保護制度,統籌劃定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歷史文化保護線等各類空間發展底線,明確自然災害風險重點防控區域,劃定洪澇、地震、地面沉降、海洋災害等風險控制線,夯實全省糧食安全、生態安全、國土安全的空間基礎。

  提升國土空間宜居環境品質。《規劃》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引導居住、就業和公共服務設施在區域多中心組團式均衡布局,構建宜居宜業宜遊宜學宜養的便利化復合化城鄉生活圈。完善城鄉公共服務空間體係,形成區域協同、總量適度、功能完善、服務規范的城鄉一體化公共服務設施網絡,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統籌傳統和新型基礎設施空間布局,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網絡,使城鄉生活空間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

  充分彰顯國土空間魅力。《規劃》傳承保護優秀文化遺産和自然遺産資源,挖掘遺産空間多重價值,整體保護承德避暑山莊、長城、大運河、海灣河口和海岸帶,加強西柏坡等紅色文化遺産保護,構建文化資源、自然資源、景觀資源整體保護的空間體係,塑造彰顯燕趙特色的美麗河北。

  注重國土空間治理數字化轉型。《規劃》建設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督係統和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測網絡,提升國土空間的治理能力。健全各級各類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測評估預警機制,建立健全規劃監督、執法、問責聯動機制,實施規劃全生命周期管理。(記者苑立立 通訊員苗曉昕)

[作者: 苑立立  責任編輯: 王立鵬 ]
    載入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