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兩創”河北非遺實踐
昌黎地秧歌:“扭”出美好新生活
2022年10月,宋建亮(中)和小學員同&表演昌黎地秧歌。(本報資料片)宋建亮供圖
11月15日,昌黎縣宋莊村,國家級非遺項目昌黎地秧歌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宋建亮和地秧歌愛好者,為村民帶來一場精彩的地秧歌表演。昌黎地秧歌經過幾百年傳承發展,已成為展現昌黎地域文化的傳統藝術形式。當下,越來越多的群眾加入扭秧歌的隊伍,鄉親們“扭”出新風采,“扭”出幸福生活,展現健康向上、積極樂觀的精神風貌。
鄉風鄉韻地秧歌
15日下午,隨着宋建亮一聲“讓咱們的秧歌扭起來”,昌黎地秧歌傳承所外熱鬧起來,演員們盡情地扭、轉、跳,展現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熱愛。路過的老人小孩、騎自行車的年輕人紛紛停下腳步,欣賞演出,有的小朋友也跟着扭起了秧歌。置身其中,記者深深地被昌黎人對地秧歌的熱愛之情所感染。
“逢年過節,我們昌黎都要進行地秧歌演出,秧歌已深深融入昌黎人的血液。‘上至九十九,下至剛會走,都會扭一扭。’昌黎的男女老少都愛表演地秧歌,每個人説扭就扭,在舞蹈中盡情釋放自己的藝術才情。”宋建亮説。
“昌黎地秧歌,動作簡單,表達直觀,扭起來紅火奔放、歡樂開心。人們自編自導,以最樸素的方式,傳達最樸素的信念。”白雲是昌黎地秧歌縣級代表性傳承人,也是昌黎地秧歌傳承所學員。説起家鄉的地秧歌,她滿臉自豪,“我從地秧歌中看到人們對自身命運的表達,他們用秧歌給自己鼓勁加油,為豐收慶賀,為生活歌舞,這種簡單的快樂卻有一種撼人心魄的力量。”
宋建亮為記者解釋了昌黎地秧歌所蘊含的精神力量。逢年過節,秧歌隊伍浩浩蕩蕩,鄉間道路熱鬧非凡。鼓樂交響,演員舞動行走,節奏時快時慢,隊形不斷變換。如果兩支秧歌隊伍碰到一起,就更熱鬧了,他們盡情鬥舞,各家都拿出看家本領比賽,整個街道都沸騰了,雙方舞蹈盡興,方才作罷。不僅這些,昌黎地秧歌形式上分為排街秧歌和場子秧歌兩種,內容上除“平秧歌”無固定情節外,大多是“秧歌出子”。人們在秧歌舞蹈中,真正釋放自己、打開自己。
“這是一種大眾語言,也是一種來自民間的文化,老百姓把此刻的生活,已經徹底藝術化了。”宋建亮説,地秧歌讓冬日的村莊變得熱鬧起來,讓整個春節變得生動起來。
古老秧歌新演繹
新潮的服飾、時髦的髮型,初見宋建亮,很難將他和活躍在田間地頭的民間藝人&&在一起。表演地秧歌過程中,他的表現更讓人驚訝,“倒立吊扇”“烏龍盤打扇”“疊羅漢扇”等一個個獨創的高難度地秧歌動作,征服了現場的每一位觀眾。
昌黎地秧歌藝術以舞蹈為主,兼容歌、劇、樂等藝術形式,隨着時代變遷,它不斷增添新的元素,融合現代藝術表現形式,形成了既保留民間傳統,又具有符合當代藝術審美的新樣貌。
“我們的地秧歌沒有&詞,所有的故事都蘊含在表演者舉手投足間。”為了讓表演的人物更有神韻,宋建亮將武術動作與地秧歌融合。為了把自己融入角色中,一個動作,他反復練幾百甚至上千遍,轉扇子的手被磨破結痂,臉笑僵、手腳酸麻是常有的事兒。他鍾情地秧歌中的“醜”角,在《斷橋》《跑驢》等節目中出神入化的表演,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
除了精心打磨地秧歌動作、角色外,宋建亮努力為地秧歌注入更多文化元素。他表演的地秧歌舞《酒趣》,通過對傳統昌黎地秧歌舞&化提升,展示這一古老民間藝術的獨特魅力,讚美了昌黎人樂觀幽默、勤勞淳樸的性格和生活態度,同時把地秧歌藝術與昌黎紅酒産業文化結合,古老的地秧歌不斷演繹着新時代故事。
保護傳承,創新傳播。宋建亮和眾多地秧歌愛好者,把地秧歌“扭”到了北京奧運會火炬傳遞的助演隊伍中,“扭”進了上海世博會,“扭”上了央視大舞&,甚至“扭”到了國外……讓越來越多的觀眾都感受到昌黎地秧歌的獨特藝術魅力。
“市民對非遺的認知度提升很快,現在地秧歌演出很受歡迎,觀眾都非常愛看。我們今後要不斷加大傳承創新力度,進一步提高昌黎地秧歌的表演水平。”宋建亮説,當下,昌黎縣深入挖掘非遺項目,結合自身實際情況,統籌資源創新開發,讓非遺活起來、用起來、傳下去。以昌黎地秧歌為例,近年該縣積極創編新的地秧歌舞,拍攝多部地秧歌劇目,組織了多場專場演出,為廣大市民和游客帶來地秧歌藝術盛宴。
秧歌薪火代代傳
“動作一定要穩,注意眼神和表情,笑容要真實一點兒。只有打心眼裏笑出來,才能真正感染觀眾……”日前,宋建亮在昌黎地秧歌傳承所認真地為朱浩寧、朱紹寧這對兒雙胞胎兄弟指導地秧歌動作,“昌黎地秧歌動作看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特別是對這樣的小朋友,沒有嚴格的訓練,很難將動作做好。”朱浩寧、朱紹寧説,他們跟着師父學習地秧歌已經四年了,現在有機會也和師父一起登&演出。
在昌黎地秧歌傳承所內,還有很多朱浩寧、朱紹寧這樣的學員,大到七旬老翁,小到幾歲的孩童,一到節假日,他們就會聚集到這裡,向宋建亮學習地秧歌技藝。對這些地秧歌愛好者,宋建亮因材施教,不厭其煩地給他們講解、示範地秧歌基本動作。
“我喜歡昌黎地秧歌,從小便與地秧歌結下了不解之緣。作為一名非遺傳承人,有義務將地秧歌藝術傳承弘揚下去。”宋建亮介紹,小時候覺得地秧歌好玩,經常追着秧歌表演隊走街串巷看演出,後來拜魯鳳春、於振江為師,正式開始學習地秧歌。如今,他不僅利用閒暇時間和節假日在本村或其他村鎮演出,教村民簡單的秧歌動作,還義務擔任昌黎縣多所學校的民間文化課外輔導員,利用課外活動時間教孩子們扭地秧歌、講解地秧歌知識。
從喜愛地秧歌,到拜師學藝,再到現在成為非遺傳承人,宋建亮與地秧歌結緣已有30余載。“只要大家喜歡學,我就願意教,希望地秧歌藝術薪火相傳、發揚光大。”宋建亮説。(記者 史曉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