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島建設長城國家文化公園推動文旅融合-新華網河北頻道-新華網
> 正文

秦皇島建設長城國家文化公園推動文旅融合

2023-11-30 10:11:24來源:河北日報

分享至手機

  秦皇島建設長城國家文化公園推動文旅融合

  長城游越來越有文化味

  11月24日,走進山海關中國長城博物館,館內展陳、設備安裝調試等班組的施工人員正在緊張作業。作為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秦皇島段)標誌性工程,山海關中國長城博物館在角山長城腳下逐漸顯露輪廓。

  秦皇島市境內長城是我國明長城最精華地段之一,濱海長城、海上長城、平原長城、高山長城、河道長城等集中存在,長城文化資源得天獨厚。隨着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秦皇島段)建設推進,長城這張秦皇島的“金名片”越擦越亮。

  圍繞山海關中國長城博物館

  打造一批新興旅游目的地

  2019年7月,自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秦皇島段)建設啟動以來,秦皇島市以山海關中國長城博物館為核心,全力推進長城文化産業園、長城山海關風景道、北營子長城人家等一系列項目建設,集中打造一批新興旅游目的地。

  “山海關中國長城博物館將全方位展示中國長城歷代發展、長城建築結構與布局、長城歷史文化傳説以及沿線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長城文物保護利用、遺産保護傳承、文化帶建設發展等內容。”山海關中國長城博物館副館長馮振説。

  該項目施工負責人李龍碩介紹,目前山海關中國長城博物館主體建安工程基本完工,正在進行零星收尾及保潔工作,同步推進設備調試、實驗和驗收準備工作。

  山海關中國長城博物館主體工程建設與展品徵集同步推進。2021年,博物館面向全球發出文物展品“徵集帖”,國內外收藏愛好者踴躍捐獻。

  今年5月18日,是第47個國際博物館日。當天,山海關中國長城博物館舉行文物藏品捐贈儀式,共收到藏品包括長城戍守武器、長城建築構件、珍貴歷史資料和各類書籍等11大類,總計161件。

  “博物館展陳分為長城歷史、長城戍守、長城建築、長城經貿交流以及築起我們新的長城等單元,每一件展品都優中選優,做到精益求精。”秦皇島市旅游文廣局黨組副書記,山海關中國長城博物館黨組書記、館長張博威介紹。

  目前,山海關中國長城博物館已篩選出2334件(組)文物作為展覽基礎和支撐。

  積極實施重點項目建設

  文化賦能産城融合發展

  沿關城北路、角山路一路向北,經過優美的園林綠化景觀帶,就到了孟姜鎮北營子村。北營子村坐落在原來山海關“一體兩翼、前拱後衛”軍事防禦體系中的北翼城範圍內。

  村裏白墻灰瓦的民居整齊排列,乾淨平坦的水泥路延伸到房前屋後。“村民大多是當時北翼城駐軍後裔。”該村黨支部書記李成鎖説,“我們村擁有明長城、古城門、關帝廟、戰備地道等各歷史時期遺址、遺存,為發展鄉村旅游提供了豐富的文化資源。”

  為充分展示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秦皇島段)建設成果,豐富山海關中國長城博物館與山海關古城連接線上的文旅業態,山海關區謀劃北營子長城人家項目。項目包括對傳統生活生産區域基礎設施改造工程、文旅配套設施提升工程和長城人家特色空間打造工程,使其成為山海關中國長城博物館和山海關長城風景道的重要旅游配套服務區。

  借助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秦皇島段)建設東風,山海關區實施以“邊墻·邊鄉·邊城”為文化主題的山海關長城風景道建設項目,總投資1.35億元,全長10公里,串聯起2個鄉鎮6個村莊。

  同時,秦皇島市編制完成《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秦皇島段)建設保護實施規劃》,積極實施重點項目建設,加強長城文化與古城保護、旅游産業、鄉村振興深度融合。

  截至11月24日,山海關古城遺址保護提升項目已完成鎮遠鏢局二期修繕工程、四條大街風貌提升、山海關智慧旅游管理服務中心等建設。核心展示園綜合提升項目已完成古城翰林書院提升改造、老龍頭野奢營地建設和角樓灣文化廣場等工程項目並對外運營。山海關長城保護修繕及展示利用項目等正在建設中。

  “苦練內功、開門迎客”

  文旅融合催生“長城熱”

  海港區石門寨鎮的柳觀峪村、孤石峪村、上平山村,處於祖山山脈東南部邊緣地帶,在長期風化剝蝕和流水侵蝕下,形成諸多絕壁、幽谷和奇石,造就很多獨特的旅游景觀。

  海港區長城保護員、上平山村村民趙岐告訴筆者,從前由於交通不便,鮮有游客至此。近來,隨着交通條件不斷改善,越來越多休閒游愛好者走入柳觀峪、孤石峪、上平山等村莊,享受綠水青山間的愜意和獨特的鄉村風情。

  巍巍長城,悠悠古村,隨着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秦皇島段)建設不斷推進,越來越多長城腳下古村落進入大眾視野,它們至今還留存着獨特歷史文化印記。如今,在保留古村古韻基礎上建設成特色村落,“長城+”旅游模式日益受到各地游客青睞,一股更勝以往的“長城熱”在這裡流行開來。

  “每逢假期,來吃飯的人就沒斷過。”在北營子村一處民宿,寬敞的院子、精緻的裝修以及大膽的配色,兼具網紅打卡、休憩住宿等賣點。今年3月,村民張艷玲就利用自家小院開起了農家樂。

  像張艷玲一樣,很多長城及古城周邊居民已經吃上“長城飯”。“以前村民收入主要來源是大櫻桃種植和外出務工,如今托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福,村裏環境越來越整潔,轉型做民宿的人越來越多。”村民栗玉芳説。

  山海關區依託長城文化資源,按照“苦練內功、開門迎客”發展思路,不斷深化文旅融合,推出《關城往事》情景劇、山海光影秀、國潮風箏節等系列文化産品,實現月月有節慶、周周有活動。

  “隨着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深入推進,山海關區旅游品質不斷提升,旅游市場越發火爆。截至10月底,全區共接待游客847.49萬人次,實現門票收入2億余元,相較於2019年,分別增長43.38%和56%。”山海關區旅游文廣局城市形象推廣與交流股股長閻濤説。(記者 張輝 通訊員 高暢)

[作者: 張輝  責任編輯: 王立鵬 ]
    加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