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天“在線” 智能“返現”
——“回收的廢舊物品去哪兒了”系列報道
家裏閒置的廢舊書報、舊衣服、泡沫板,平日積攢下的廢紙板、塑料瓶,你會怎麼處理?在省會新華區,居民有了一個新選擇:將它們投放到垃圾分類智能回收機中。確認投放完成後,手機就會顯示相應的收益。
這種全新的“廢品回收站”——垃圾分類智能回收機一經投用,就受到了大家的歡迎和一致好評。
回收
自動稱重秒返現
在新華區利得鋁材市場附近,記者看到了一台垃圾分類智能回收機。只見它“身穿”黃色外衣,外形酷似快遞櫃,機體上醒目地標注着可投放的物品圖案。右上方的電子操作顯示屏,用於手機掃碼和投遞引導。
掏出手機,記者對準屏幕上的二維碼掃了掃,回收機倉門自動開啟。待記者將廢紙箱投遞進箱後,屏幕上立刻彈出一行字:“本次投遞0.89千克,結算金額0.62元。”點擊“投遞結束”按鍵後,箱門關閉,收益到賬。整個過程十分簡單,僅耗時約10秒鐘。
“目前,我們已在新華區鋪設智能回收機633&,約覆蓋330個小區。”“愛回收·愛分類”負責人李勇介紹説,居民投放的可回收物,統一回收價格為0.7元/公斤,滿10元就能提現到微信零錢。
對於這種回收模式,家住聯盟小區的李女士十分滿意。
“之前,家裏有了廢紙箱、塑料瓶之類的,我都是攢起來,等收廢品的上門回收。不光佔地兒,還有安全隱患。”她告訴記者,“現在小區引進了這台機器,就等同於有了個24小時‘收廢品的’,想賣廢品了隨時可以賣,自動稱重秒返現,操作還特別方便,非常便民。”
分揀
可進行80多個品類的精細化分揀
市民投遞後的垃圾去哪兒了?記者在愛分類石家莊分揀中心找到了答案。
“智能回收機滿倉後,設備自帶的傳感器便會通過物聯網發送數據到運力&&,調度人員即可就近取回。”指着一輛剛剛駛回的清運車,李勇&&,目前該中心每天的處理量約為50噸。
走進6000多平方米的分揀車間,映入眼簾的便是整齊堆放在地上,等待過磅的綠色清運袋。不久後,它們便會通過傳輸帶傳至半自動流水線上,進入精細化分揀環節。
泡沫、電器不銹鋼小家電……長長的分揀線上,數十名工作人員正忙着將源源不斷的各類回收物放到不同的分區內。“我們會將這些可回收物細分成80多個品類,進行再加工和無害化處理,最終將可回收垃圾‘變廢為寶’,實現資源循環再利用。”李勇説。
值得一提的是,運輸途中,可回收物包裹上還附有唯一識別的二維碼。每次裝車、卸貨都會稱重掃碼,支持可回收物從源頭到銷售環節的全流程追溯。
整體
全市已布設3103個回收網點
在我市,類似的“互聯網+回收”探索還有很多。“截至今年8月底,全市已完成布設再生資源回收網點3103個,其中,各類智能回收設備1542&,包括社區智能回收機1488&、垃圾銀行25個、可回收物智能環保小屋29個。”市再生資源回收服務中心負責人崔福申介紹説。
其中,新華區採取龍頭牽引、鏈式發展的思路,打造出“智能操控、自動檢測、精準溯源、智能交互”的回收體系,覆蓋率達100%;長安區改造提升的河北中安再綠再生資源有限公司分揀中心,獲得河北省首家綠色分揀中心認證……
據了解,去年1月,國家發改委&&的《關於加快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要提升廢舊物資回收行業信息化水平,推行“互聯網+回收”模式,支持廢舊物資網絡回收&&發展。
“通過把可回收物從生活垃圾裏分離出來,可以實現大量的垃圾減量,讓再生資源物盡其用,減少碳排放量。”崔福申説。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我市鼓勵回收企業積極探索“數據+”“網絡+”“企業+”等回收模式,擴大智能、網絡和人工的多元融合,積極改變當前傳統回收“小、散、亂”的經營狀況,有效促進“兩網融合”,同時深度推動全市再生資源回收體系智能化、信息化發展。(記者 吳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