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泉香菇如何撐起鄉村“致富傘”
——河北“土特産”閃耀中國農民豐收節④
9月22日,平泉市茅蘭溝鄉永盛村一家香菇種植基地內,一筐筐新鮮香菇準備發車,即將運往上海、浙江、福建等地。連片的菇棚裏,一袋袋整齊擺放的菌棒上,圓潤厚實的香菇,如同一把把傘,為菇農撐起幸福生活。
“今年又是個豐收年,就連品級最低的菜菇價格也維持在每斤3元以上。”豐收的喜悅洋溢在菇農崔素英的臉上。打開手機,當日香菇收購價格表顯示,黑光面、光面、花菇……按品級,價格從最低每公斤6.4元逐級遞增到每公斤13.6元。
品級低的菜菇長啥樣?記者很好奇。
“我給你找個看看。”崔素英仔細尋找起來。
一棒棒翻找了20多米,終於發現一朵菜菇。“連接菌蓋和菌柄的菌膜已經斷開,這種開傘的黑光面香菇,就是菜菇。”從事香菇種植20多年的崔素英介紹,以前菜菇隨處可尋,如今找一個不易。
據介紹,一座標準棚一般可以擺放1萬個菌棒,一個菌棒可産0.75公斤到1公斤香菇。由於菌棒生物轉化率相對固定,在産量相對穩定的條件下,優質菇率的高低,成為影響菇農收益的關鍵。
“以前優質菇率在50%左右,近幾年已經提升到80%以上。每個菌棒平均産值從以前的5元多提高到9元左右。”指着30多座大棚,崔素英説,今年純收入至少50多萬元,同時可為周邊村民發放務工費60多萬元。
優質菇率的大幅提升,離不開平泉對香菇種植關鍵核心技術的持續攻關。
走進位於平泉市臥龍鎮的河北省食用菌産業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研究院”),科研中心副主任王秀清正在查看超低溫液氮保藏的香菇母種狀態。
“國內常用的是PDA試管4℃繼代保藏法,把母種放在試管營養液內,在冰箱4℃恒溫狀態下保藏。”王秀清説,這種保藏方式需要每3到6個月更換營養液,母種轉接新試管,頻繁轉接會造成母種特性退化,直接影響到香菇産量和品質。
為産業發展插上科技翅膀,該研究院與中國農業科學院、河北農業大學、河北師範大學等科研團隊搭建了“縱向引智、橫向協同”的産業技術研發&&,重點開展“種質資源、育種、菌株維護、優質種源、菌株良繁、良法栽培、培訓指導”全生産鏈技術研發和推廣服務。
良種是産業發展的“芯片”。“我們通過收集國內外13種110株菌種資源,創新香菇菌種超低溫液氮保藏方法,對香菇菌種保藏後種性維護等技術進行研發,建設了包括種質種源、菌種復活與種性維護等為主的技術體系。”王秀清説,2022年5月,該項科技成果被省科技廳認定處於國內領先水平。目前,研究院已選育優良品種4個,獲得專利技術18項。
為打通科研成果轉化最後一公里,該研究院與平泉華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通過優質母種培育優質原種、栽培種。“通過與研究院的無縫對接,優良菌種配合良法栽培技術,使優質菇率提高到85%左右。”平泉華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魯站銘説,今年已銷售栽培種500萬袋,可生産香菇菌棒2億個,良種優棒已成為菇農增收“主力軍”。
不僅種得好,還要在延伸産業鏈上做文章。
在河北鮮派食品有限公司,一個個香菇經過一條條現代化生産線搖身變為香菇水餃、香菇脆片等20多款美食。“我們由香菇種植起家,擁有500余座種植大棚。現在大棚已全部租賃給農戶,農戶負責種,公司全程技術指導,香菇包銷包售,形成了涵蓋良種繁育、菌棒生産、香菇種植、鮮菇銷售、精深加工的全産業鏈。”公司負責人劉小龍説。目前,該公司年生産加工香菇、杏鮑菇等食用菌果蔬6萬餘噸,産品通過線上線下渠道銷往全國各地,並遠銷俄羅斯、韓國。
近年來,平泉市通過“企業+合作社+基地+市場”模式,大力實施“科技興菌”戰略,加快食用菌産業轉型升級,成為全國食用菌行業十大主産基地縣、全國食用菌行業標準化示範縣、華北最大的香菇生産基地和産品集散地。截至目前,已種植香菇、滑子菇、黑木耳等八大系列30多個品種,培育40余家食用菌生産加工龍頭企業,食用菌種植面積6.7萬畝,總産量達63萬噸,産業鏈産值達82億元。(記者 陳寶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