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開發區加速創新鏈與産業鏈深度融合-新華網河北頻道-新華網
> 正文

廊坊開發區加速創新鏈與産業鏈深度融合

2023-09-14 08:58:57來源:河北日報

分享至手機

  廊坊開發區加速創新鏈與産業鏈深度融合建設科技強區

  激活“第一動力” 打造科創高地

  擁有全球最大的水準砷化鎵單晶的制造商有研國晶輝新材料有限公司、擁有微米加工能力世界領先水準的生産商廊坊精雕數控機床制造有限公司、擁有國內唯一的通信石英主材的制造商久智光電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廊坊開發區不斷強化科技型企業梯次培育,加快科技成果孵化、轉化和産業化,全面激活科技創新“第一動力”,一批在國內乃至國際具有領先水準的科技型企業加快崛起,高品質發展的後勁更足更強。

  “廊坊開發區是距北京城市副中心、北京大興國際機場、雄安新區最近的國家級經開區,在科技創新上有著巨大優勢和廣闊空間。”廊坊開發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王一平介紹,他們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打造自主創新和原始創新的重要策源地,加速創新鏈與産業鏈深度融合,以科技強區建設賦能經濟高品質發展。

  創新潛能不斷釋放,創新活力全面激發。今年以來,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增至49家,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等研發平臺增至163個,技術合同交易額達到28億元……創新能力、創新實力加速提升,新技術、新成果不斷涌現,一係列創新實踐正在廊坊開發區生動演繹。

  建平臺、育主體、抓創新,全面激發科技創新體集群效應

  9月8日,走進廊坊英博電氣有限公司,在儲能變流器研發測試線上,工作人員正在對新研發的1.725兆瓦儲能變流器進行測試。這一産品可在電價低谷時將電能儲存起來,在電價高峰時釋放,利用峰谷價差為客戶節約用電成本,市場前景廣闊。

  “我們加快産品更新迭代,自主研發的1.725兆瓦儲能變流器已獲得實用新型專利,是目前可批量應用的國內單機容量最大的集中式儲能變流器。”該公司副總裁李廣輝介紹,他們累計獲得智慧財産權專利96項,其中發明專利15項。今年上半年,共實現産值7508萬元,納稅840萬元,同比分別增長37%和196%,科技創新的引領支撐作用凸顯。

  英博電氣的發展壯大,是廊坊開發區推動科技型企業梯次培育、賦能高品質發展的一個縮影。今年以來,他們全力實施創新主體升級創標行動,通過建立重點科技創新企業培育庫,搭建企業“微成長、小升高、高壯大”的梯次培育機制,推動全區科技型企業數量和品質實現雙提升。

  創新帶來生機,創新産生動力。截至目前,廊坊開發區擁有高新技術企業134家、科技型中小企業320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49家,河北省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及産品13家(個),創新引領型、高成長型等領軍企業8家;列入河北省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試點項目5個、重點培育項目24個,建成省市級數字化車間20個,科技創新體集群效應全面激發。

  今年7月17日,“數據中心伺服器級重力式環路熱管冷卻技術與示范”項目驗收會議,在位于廊坊開發區的河北清華發展研究院召開。據介紹,該項目研發適用于晶片冷卻的新型伺服器級冷卻係統,通過在廊坊基地進行技術應用示范,冷卻係統的冷卻能耗比達到0.034,大幅提升了數據中心冷卻係統能效。

  “建議加大該技術與産品在河北省大數據中心建設中的推廣應用,實現算力的綠色可持續發展。”清華大學航太航空學院教授李震表示。研發平臺是集聚創新資源、促進科研成果轉化的重要基礎支撐,2022年,河北清華發展研究院促成22個項目對接簽約,合同金額共計1730萬元。

  搶佔科技制高點,呼喚著高能級創新平臺的涌現。今年以來,廊坊開發區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生命科學産業等重點領域,積極引進京津科技創新資源,聯合共建一批高能級技術創新平臺,加快打造技術高地、人才高地和創新高地。

  截至目前,全區擁有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各類研發平臺163個,各類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9家,精準服務域內企業高品質創新發展,成為助力産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推動力量。

  聚要素、促攻關、強技術,加快建設科技成果轉化新高地

  9月8日,在河北世昌汽車部件股份有限公司生産車間內,一個個“新鮮出爐”的新能源汽車高壓燃油箱源源不斷走下生産線。“這是我們歷時3年時間,自主研發的最新産品,主要用于新能源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該公司董事、副總經理高永強介紹。

  河北世昌主要從事汽車燃料係統的研發、制造和銷售,是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多年來,他們每年研發投入佔銷售收入比例超4%,共獲得授權專利160余項,産品由單一燃油箱逐步形成傳統節能與新能源部件並存的産品矩陣,先後為一汽、吉利等20家汽車主機廠研發設計並批量生産上百款産品。

  “創新驅動發展,原始創新是源頭活水。”王一平介紹,廊坊開發區在聚要素、促攻關、強技術上做好文章,推動更多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産線,全力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高地,努力在發展新賽道上搶抓機遇、贏得未來。

  聚焦智能制造、數字經濟、新能源新材料等重點領域,他們組織開展企業重大技術創新需求徵集,支援企業聯合域內外高校院所實施重大科技專項,著力攻克制約産業發展的“卡脖子”技術,推動産學研用深度融合,不斷提升企業和産業的核心競爭力。

  一根礦泉水瓶粗的紅外鍺單晶,經過車間U型流水線的分割、滾圓、切片、銑磨、研磨、拋光、鍍膜……就變成一片片光滑的、如眼鏡片大小及薄厚的圓形紅外鍺單晶鏡片。這是9月3日筆者在有研國晶輝新材料有限公司生産車間看到的一幕。

  “我們生産的大尺寸硫化鋅紅外光學材料在國內市場佔有率90%以上,産品品質達到國內領先、國際一流水準。”該公司副總經理馬遠飛介紹,他們依托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和自身的技術、人才優勢,多年來堅持自主創新,有100余項專利轉化為現實生産力,已成為中國先進半導體材料和紅外光學材料的主要研發中心和生産基地。

  與此同時,他們把加快打造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作為重大戰略任務,推動京津科技資源與域內企業需求精準對接,吸引京津科技成果在廊坊開發區“首發首試”和應用轉化。今年1至8月,全區技術合同交易額達28億元,通過京津項目的引進、消化和科技成果轉化、産業化,全面提高了域內企業和産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送政策、通堵點、優服務,全力打造創新生態體係升級版

  9月11日,在廊坊精雕數控機床制造有限公司展廳內,一個造型精致的全不銹鋼坦克模型讓人眼前一亮,每個部件的加工誤差控制在0.02毫米以內,手工組裝時真正做到嚴絲合縫。截至目前,該公司已向市場推出300余個型號的精雕機,精雕數控係統的裝機量超過10萬套,精雕電腦輔助制造軟件贏得近15萬個用戶認可。

  “我們去年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減免稅額624萬元,收到增值稅留抵退稅3676萬元。”該公司財務總經理王俊梅介紹,自2010年入駐廊坊開發區以來,他們享受到了“真金白銀”的惠企政策,堅持每年將8%以上的銷售收入用于技術研發,有效提高了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和産品競爭力。

  廊坊開發區用好“智慧河北加計扣除”服務平臺,今年上半年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企業有201戶,資金額達12.96億元。同時,他們將研發投入增長較快企業列為重點服務對象,通過深入企業開展“一對一”幫扶指導、組織開展“面對面”座談會等方式,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推動企業技術進步和品質效益同步提升。

  全面落實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是廊坊開發區送政策、通堵點、優服務的一個生動實踐。他們制定出臺《科技強區建設方案》《産業轉型升級獎勵五條》等13個政策文件,進一步建立健全支援科技創新的政策體係,推動科技政策與産業、財政、金融、人才等政策有機銜接,全力為企業紓困解難,打造創新生態體係升級版。

  今年以來,廊坊開發區全面落實“多投多補”激勵機制,向科技型企業及時撥付科技創新和科學普及專項資金2458.83萬元,撥付廊坊開發區高新技術産品進出口獎勵44.89萬元。同時,對區內高品質發展優秀企業進行表彰獎勵,獎勵資金1560萬元,全方位、多層次激勵企業高品質發展。

  中國光伏、風力發電市場發展迅速,帶動光伏儲能電池需求量擴大。久智光電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充分利用在石英儀器生産方面的技術優勢,研發出光伏電池的關鍵部件半導體硅片承載器,並于今年7月開始試生産,為企業發展開辟了新賽道。

  “我們始終將創新作為發展的動力源泉,不斷加大新産品、新技術研發,去年産品銷售收入增長20%以上。”該公司戰略發展部經理秦衛光説,這離不開省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科技特派團專家的幫助。他們針對該公司需求提供“一對一”技術幫扶,幫助解決了多個新産品生産中的難題。

  去年8月以來,廊坊開發區在實現對有需求意願的7家省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科技特派團選派工作全覆蓋的基礎上,集中力量為域內科技領軍企業及後備入庫企業、100家高新技術企業及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創新發展“把脈會診”。截至目前,共開展對接活動29次,助力企業搭建平臺3個,開展成果轉化和攻克核心技術16項。

  人才有活力,創新有動力。王一平介紹,近年來,廊坊開發區深入推進“人才強區”戰略,將“創新驅動、産才融合”作為核心路徑,做優人才“引、育、留”全鏈條,打出一套招才引才的“組合拳”。截至目前,全區人才總量達到5.7萬人,擁有博士後科研創新機構21家,共為1878名高層次人才和6個創新創業項目發放生活補貼、購房補貼等各項補貼資金4161萬元,形成了人心向往、要素匯聚、合力創新的生動局面。

  當前,廊坊開發區一大批企業加快科技研發、技術攻關,全社會創新創業活力充分迸發。今年上半年,全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6%,固定資産投資同比增長16.4%;限額以上消費品零售額98.9億元,總量位居廊坊市首位。科技創新“關鍵變數”,正在成為推動廊坊開發區高品質發展的“最大增量”。(記者 劉傑 通訊員 陳哲)

[作者: 劉傑  責任編輯: 王立鵬 ]
    載入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