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河市西溝村:太行深處的“隱世桃源”_政府網群_沙河市_新華網河北頻道
> 正文

沙河市西溝村:太行深處的“隱世桃源”

2023-07-19 11:01:03來源:邢&&報

分享至手機

  沙河市西溝村:太行深處的“隱世桃源”

  本報記者王帥薇 通訊員蘇元琛/文李自岐/圖

  盛夏時節,太行群山綠意涌動。記者沿旅游專線向西行駛,來到沙河市柴關鄉的西溝村,身處蔥蘢盎然的綠樹遮蔽之下,燥熱暑意盡消。眼前,一條山溪婉轉着穿村而過,潺潺流水之上石橋靜臥、石屋參差,一幅太行山深處“隱世桃源”的美麗畫卷徐徐展開。

  西溝村坐落在鳳凰嶺下溝谷西側,遂得名西溝。該村莊始建於明代前,現全村約百戶人家,200餘人,2016年被列入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2017、2019年先後被評為河北省歷史文化名村、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小橋流水風光正好

  清晨的西溝村,山澗裏叮咚的流水聲伴着林間的鳥鳴啾啾,似一首美妙的交響曲在迴響。

  山溪穿村而過,村中人家的石屋大多分列溪流兩側。溪水旁一處偌大的石板上,村民們蹲坐著,有説有笑,舉着棒槌敲洗衣物。“這裡的溪水是截流山上流下來的水,水質清澈,每年能持續半年不斷流。”村民周傑説。

  沿着溪流往上走,有大小6座單拱石橋,多為明清時期所建。橋體均用紫紅色山石斜砌,石料相互擠壓支撐,接合點不用灰漿粘連,其中一座石橋上建有露天古戲&,戲&&側有一排明代石房,稱“王家廓連”(方言:意為閒置院落)。

  站在這座石橋上向四週觀望,近處溝壑縱橫,植被茂密,風光秀麗。遠處,碧波蕩漾,山嶺層疊,梯田鋪翠,美不勝收。“村北是五指山蓮花峰,在山頂上有600余畝高山蘆葦,遍野生滿蘆葦、薰衣草、茜草等野生植物。每到深秋時節,許多攝影愛好者和旅游達人會到這裡觀賞拍照。”西溝村黨支部書記王江其介紹,山頂還有一處天然湖泊,形如月牙,人稱月牙湖。

  青山綠水,風光秀麗。西溝村四面環山,只有一條路通往山外,宛若散落在太行山中的一顆明珠,熠熠生輝。

  傳統建築原汁原味

  與鄰村王硇、綠水池均有不同,西溝村的古民居全部由禇紅色丹霞岩石塊壘砌墻壁,整個村落散發着一種淡淡的紅色。建築整體風格更粗獷、奔放、簡易、不尚雕琢,浸透着太行山原汁、原味、原生態的淳樸、蒼勁、渾厚和敦實,是太行山區又一特有類型的傳統古村落。

  村莊依山臨溪而建,呈不規則狀,街巷沿山勢延伸,院墻隨街巷彎曲。民居的外墻多用當地紅石壘砌,屋頂多為紅石板搭建尖頂樣式,室內為梁、檁、椽木架結構,門窗與門樓造型多樣,院內多建有影壁,所有建築門窗均朝院內敞開,不朝外留窗戶。

  村中心有座始建於明末清初的議事房(俗稱“官房”),主建築為“四梁八柱”結構,前墻為扇屏墻,上部墻體雕刻窗欞格,下部為木雕扇屏門,房頂所用荊木檁條直徑約35厘米,官房內西墻嵌有清嘉慶十六年重修碑。

  走在紅石鋪就的小路上,陽光透過搖曳的樹木枝葉,投下稀疏斑駁的影子,一派祥和寧靜。石板路旁翠綠的狗尾草、淡黃色的山菊花,隨處可見房前屋後躺在地上的北瓜、冬瓜,大小西紅柿隨意地挂在枝頭,令人心生愜意。

  走進一戶挂着“美麗庭院示範戶”牌子的民居,女主人周大姐正在打理院中架子上的蛇豆。走進周大姐的屋內參觀,潔白的墻壁,白色的床舖,電腦、電視,一應俱全,石屋竟是現代化的民宿。“家裏人少,閒出來的房間就做民宿了,經常會有游客盈門。”她熱情地介紹。

  古色古韻的建築,敦實質樸的村民,西溝村漸漸成為許多人嚮往的“世外桃源”。

  民俗特色 留住記憶鄉愁

  西溝村是柴關鄉歷史最悠久的村落。漫步其中,處處可見沒有經過任何後期的修補的厚重石墻,仿佛還在訴説曾經的風雨故事。

  西溝村農業耕作至今仍沿用古代犁耕、樓耩、耢耙、點種等方式,村內至今傳承着古代“耩地耬”製作工藝。村民製作的一條腿耬、兩條腿耬、三條腿耬,曾遠銷威縣、巨鹿、平鄉、南和、永年、武安、涉縣等地,村民周增奇、周進元為“耩地耬”製作工藝傳承人。在不少農戶家中,仍可見錢櫃、三聯桌等清代傢具。

  “村內有一口始鑿於清代的水井,至今水質甘冽,仍為村民所用。”王江其介紹,村裏仍完好地傳承着太行山東麓古代民間傳統婚俗禮儀,延續着製作炸黍面馃子和腌制山韭花等特色小吃技藝。

  村西北龍王廟始建於清初,有三間主殿,紅石砌墻,青瓦罩頂,抱廈挑檐,雕梁畫棟,內墻繪彩繪壁畫,為村內現存面積最大的民俗文化建築物。

  高高的石樓,相連的院子,厚而高大的圍墻,斑駁的石橋,生活在這裡的人們,這一切形成一道獨特的風景,向來往游人訴説着山村往事和無盡鄉愁。

[作者: 王帥薇  責任編輯: 吳廣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