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歷史悠久。據史書記載,早在6000多年前就有人類在此聚居,廊坊人的祖先就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聚居耕種,創造和延續著人類的文明。4000多年前"黃帝制天下以立萬國,始經安墟",“安墟”即在現安次區常道村附近。《廊坊市志》載:"現境域夏商處冀州之地,戰國秦漢于薊燕之野,晉唐屬幽州之域,元明清為京畿要衝"。即現境域在廊坊在春秋、戰國時為燕國封疆,秦時屬漁陽郡、廣陽郡、巨鹿郡,漢、三國時為幽州,唐時屬幽州、薊州、瀛州,宋、遼時屬河北東路、南京道,元時屬中書省,明時屬順天府,清時屬直隸。
1948年12月13日廊坊解放,當時城區面積僅0.5平方公里,人口近5000人。共8條街道(4條主街與4條背街),全部為土路,且較狹窄,全長不足3000米。城區僅有房屋3000余間,建築面積約3.6萬平方米。1949年初廊坊設鎮,隸屬安次縣。1950年安次縣政府遷駐廊坊。1958年全國農村以社代鄉,廊坊鎮遂並入廊坊公社。1965年又重新恢復廊坊鎮建制。1969年天津地區革命委員會遷址廊坊。1975年,將廊坊公社劃歸廊坊鎮。1982年3月1日經國務院批準廊坊鎮改為廊坊市(地轄),1983年安次縣並入廊坊市。1989年4月經國務院批準廊坊地區改為省轄地級市,原廊坊市改為安次區。
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廊坊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發展基礎,越來越受到世人的關注,成為中外客商投資置業的理想場所。
文化底蘊。在音樂領域獨樹一幟的屈家營古音樂,樂風古樸,音樂以其嚴格的教習制度,保持了古樂的純凈,被譽為中國民間音樂的瑰寶;因創作演出《嫁不出去的姑娘》、《水墻》等馳名全國的大廠縣評劇團先後榮獲“全國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中國曹禺戲劇文學獎”等多項國內大獎,在當代中國文藝舞臺熠熠生輝;位于永清縣境內保存完好的宋遼古棧道遺址,是研究宋遼戰爭及古代防禦工程珍貴的實物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