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綜述_政府網群_廊坊_新華網河北頻道
> 正文

城市綜述

2023-05-21 13:37:02來源:廊坊市政府網

分享至手機

  廊坊市
  位於河北省中部偏東,北臨京都,東與津門交界,南接滄州,西和古城保定毗連,地處京津兩大城市之間,環渤海腹地,享有“京津走廊明珠”和“連京津之廊、環渤海之坊”等美譽。1989年4月,經國務院批准為省轄地級市,現轄廣陽、安次兩個區,三河、霸州兩個縣級市,大廠、香河、永清、固安、文安、大城六個縣,幅員面積6429平方公里,主城區面積54平方公里。2013年全市生産總值完成1943.1億元,同比增長9.1%;全部財政收入349.2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05.4億元,分別增長13.9%和19.3%;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1577.8億元,增長20.1%;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706.6億元,增長1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37.4億元,增長13.4%。經濟發展質量效益明顯提升,全部財政收入佔生産總值比重達到18%,公共財政預算收入佔全部財政收入比重達到58.8%,分別提高0.9和2.7個百分點;公共財政預算收入中稅收佔比達到87.1%,提高2.4個百分點。
  區位優勢獨特。
  廊坊是京津冀城市群的地理中心,位於京津兩個國際都市之間,所轄10個縣(市、區)全部與京津接壤。素有“京津走廊、黃金地帶”之稱。市區距北京天安門廣場40公里,距天津中心區60公里,距首都和天津兩大機場70公里,距天津港100公里,且緊鄰規劃中的北京新機場。7條高速公路,5條鐵路幹線穿越境內,10條國家和20條省級公路縱橫交錯,是中國鐵路、公路密度最大的地區之一。
  歷史源遠流長。
  4000年前“黃帝制天下以立萬國始經安墟”,“安墟”即為今天的安次區。現地域在春秋戰國時為燕國封疆,秦時分屬漁陽郡、廣陽郡,漢、唐時屬幽州、薊州,宋、遼時屬河北東路、南京道,元時屬中書省,明時屬順天府,清時屬直隸。清朝末年,義和團曾在此取得抗擊八國聯軍的“廊坊大捷”。解放初期稱天津專區,1969年行政中心由天津遷至廊坊,1974年改稱廊坊地區,1989年撤地設市,實行市領導縣的行政體制。
  人文藝術繁榮。
  廊坊名人輩出,涌現出西晉文學家張華、唐代大詩人王之煥、“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的北宋名相呂端、宋代大文學家蘇洵、元代名相史天澤、明代農民起義領袖劉六、劉七等,聞名中外的八卦掌創始人董海川、著名的京韻大鼓“白派”創始人白雲鵬等一大批優秀代表人物都在廊坊的大地上留下了足跡。高亢粗獷的燕山大板始創於三河,古樸純正的西河大鼓始創於文安,婉轉蒼勁的京韻大鼓始創於安次,屈家營音樂被譽為中國民間音樂的瑰寶。廊坊是龍鳳文化發祥地之一,有眾多關於龍鳳文化的民間故事,傳説歌謠和民風民俗,2011年8月廊坊市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全國首個“中國龍鳳文化之鄉”。
  自然、旅游資源豐富。
  98%的區域為平原,土壤肥沃,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地處海河流域,水系比較發達。地下蘊藏着石油、天然氣、煤炭、地熱、石灰岩、白雲石、硬鐵礬土等礦産資源,儲量豐富,具有較高的開採價值。
  生態環境優美。
  廊坊是全國首家全轄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國家示範區、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躋身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綠化模範城市和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城市行列,榮獲中國人居環境獎。廊坊一直致力於“把森林引入城市,把城市建在林中”,實施“藍天、碧水、凈土、綠化、寧靜”五大環保工程,全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6.6%,人均公共綠地13.2平方米,全市共劃定縣級自然保護區(含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面積達500平方公里,覆蓋率7.8%。

[作者:  責任編輯: 吳廣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