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堯縣情_政府網群_隆堯_新華網河北頻道
> 正文

隆堯縣情

2023-05-19 17:29:26來源:隆堯縣委宣傳部

分享至手機


  隆堯縣位於冀南平原,京廣鐵路東側,縣政府駐地在河北省省會石家莊東南偏南81公里處,縣境東鄰巨鹿,西靠內丘、臨城,南接任縣、北連寧晉、柏鄉,東西廣40公里,南北袤39.5公里,總面積749平方公里。全縣轄6鎮、6鄉、247個自然村,人口52萬。

  隆堯縣地處黃海平原海河流域,地勢自西向東傾斜,海拔高度在25-157米之間。縣西部山丘座臥,崗坡迭起,平原突起的宣務山,雄踞群崗之中,俯瞰着整個隆堯縣境。縣之中部坦蕩如砥,有一望無際的肥田沃土。東部地勢低窪,為古大陸澤遺址,至今仍不失百年前葉綠荷紅、魚蝦爭躍的怡人風貌。

  隆堯縣境內有5條河流。澧河、滏陽河、小漳河、縱貫南北,泜河、午河橫穿東西,用它們甘甜的乳汁,滋潤着富饒的隆堯大地,哺育着智慧、勤勞、善良的隆堯人民。

  隆堯縣有得天獨厚的礦産資源。石膏礦石的蘊藏量之大、品位之高雄居華北之首;煤炭質量上乘,在遠近曲指可數;大理石品種繁多,規格齊全;石灰石藏量令人驚嘆,礦泉水含有於人體有益的十幾種微量元素。

  隆堯縣屬大陸性季風氣候。春季春暖花開,夏季赤日炎炎,秋季天高氣爽,冬季白雪皚皚,四季分明。平均日照時數為2674.3小時,年平均氣溫為12.8度。平均無霜期為196天,平均降水量為523.9毫米,且多集中在6-8月份,佔年總降水量的66%,3-5月份僅佔11%。

  隆堯縣由原隆平縣、堯山縣合併而成,歷史文化悠久。據考古發現,早在仰韶文化(後岡)時代,隆堯先民便生息繁衍在這塊土地上。

  隆平縣在夏商時屬冀地,周時屬并州,春秋時先隸邢國,後屬衛地,輾轉又屬晉。公元前453年,隆平又歸趙國所轄,戰國時期仍屬趙地,趙武靈王游大陸即此。秦時屬巨鹿郡,西漢初(前206年)置廣阿縣和象候國,東漢俱廢。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三年(489年)復置廣阿縣,屬趙郡。唐武德四年(621年)復為象城縣,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改名昭慶縣。北宋開寶二年(969年),改昭慶縣為隆平縣。

  堯山縣在夏商時屬冀州地,周代屬邢(候國),春秋時為晉國所轄,三卿分晉後屬趙國。秦時屬巨鹿郡,公元前206年,登上皇帝寶座的漢高祖國劉幫依秦制劃天下,於此地初置柏人城縣,隸冀州趙國,北魏改柏人為柏仁,隋朝時柏仁縣又屬邢州,621年屬趙州治,627年復為邢州轄。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柏仁城毀於水,縣治東遷於現堯城鎮。因去北有山,山以堯名,縣以山名,堯山縣名便由此而始。金大定中(1174年),改縣名為唐山縣。民國17年(1928年)復為堯山縣。

  1947年8月,隆平縣、堯山縣合併為隆堯縣。1958年,隆堯縣與臨城、柏鄉、內丘合併為內丘縣,屬邯鄲地區行政公署。1961年5月,隆堯、柏鄉由內丘縣劃出,統稱隆堯縣。1962年1月,柏鄉縣析出。隆堯縣屬邢&地區行政公署轄。1993年6月改為邢&市轄。

  隆堯是上古時期帝堯的始封地,也是開創大唐帝國300年基業李唐王室的祖籍,後周太祖郭威和世宗柴榮的出生地。自公元前206年西漢置縣(廣阿、柏人、象氏三縣)已有2200多年歷史,留下了豐厚的文化底蘊、歷史遺存和“勤勞、誠信、尚實”的民風,境內有隆堯唐祖陵、柏人城址2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隆堯秧歌戲、隆堯招子鼓、澤畔抬閣3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以及“唐堯聖地”、“李氏故里”兩張文化名片。隆堯還是“全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和“中華詩詞之鄉”。

  隆堯縣農業基礎較好,有澤畔藕、雞腿蔥等一批特色農産品,是全國第一批商品糧基地縣、國家首批農業産業化示範基地縣和糧食生産核心區縣。隆堯産業特色明顯,在不斷做大做強食品製造、裝備製造兩大産業的同時,積極推進現代農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逐漸形成了四大支柱産業齊飛的發展局面。

  近年來,隆堯縣培育出今麥郎、遠大等一批知名企業,擁有華龍、今麥郎、堯字、頂創4個中國馳名商標,2個中國名牌産品、14個省著名商標和名牌産品。先後榮獲“全國食品工業強縣”、“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全國一流供電縣”、“全國糧食生産先進縣”和“全省民營經濟發展先進縣” 、“全省小城鎮建設先進縣”等稱號。

[作者:  責任編輯: 邢玉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