澤畔抬閣
澤畔村位於隆堯縣西南部,西與內邱,南與任縣毗鄰。交通便利,物産豐富,文化底蘊深厚,民間藝術繁花似錦,而在眾多形式的民間藝術中,又尤以在當地已經盛行600餘年,集戲劇、雜技、舞蹈、美術、音樂為一體的游藝活動--抬閣,倍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與歡迎。
抬閣起源於元朝末年的"扛神"活動,後逐漸演變為抬由活人化粧的"神",後變為四人抬,再演變為現在的八人抬閣,一步步發展成一項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
元末明初,戰亂頻繁,災害頻發。中原一帶十室九空,千里赤地,荒無人煙。山西的晉南一帶,經濟繁榮,人口稠密。洪武至永樂年間,明朝政府在山西洪洞大槐樹下設局駐員,集結萬民,發放糧資,遣赴各地,開疆拓土。歷時50年,遷民18次,外遷人數達百萬,遍佈當今的京、冀、豫、皖、蘇、鄂、隴等18個省市,這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歷時最長、範圍最廣的官方移民。抬閣這種藝術形式也就隨着移民傳播到了祖國各地,並逐步形成了不同地域特色的抬閣藝術。澤畔抬閣就是明永樂元年(公元1403)秋,隨馬姓二兄弟由山西洪洞移民至澤畔落戶。現該村仍有"馬家斜子"等地名。
由於歷史上澤畔多為沼澤地,交通極為不便,再加上嚴格的保密措施,所以600年來,澤畔抬閣沒有向任何地方傳播。過去絕不外出表演,也極少同外界交流,在本村每12年(逢龍或虎年)表演一次。1946年正月,為慶祝抗日勝利,澤畔村民組織了抬閣表演,其規模是歷屆最大的一次,周圍鄉村,以至邢&、石家莊都有人前來觀看。改革開放後,為繁榮農村文化活動,一度中斷的抬閣表演由當時任隆堯縣文化館館長的陳癸山以及東良鄉文化站專職人員的商文堂,帶領村民對澤畔抬閣重新進行了挖掘、整理,使這種古老的藝術形式得以重放光彩,並多次在邢&全運會、元宵節鄉藝匯演等活動中獲優秀獎。2007年被命名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澤畔抬閣的最大的特點就是神秘莫測。表演時一演員長時間在另一演員手掌之上作舞,或一演員肩扛一棵秫秸而另一演員則站在秫秸上長時間表演,新奇奧妙,使人嘆為觀止。演員被眾人抬起在半空中表演,配上鮮艷的服裝,造型別致有如仙女下凡。再加上排鼓、別杠開路,武術、秧歌、太平車、旱船、拉碌碡等斷後,隊伍龐大,氣勢雄偉。演員在表演時不念不唱,僅有頭部、雙臂的簡單動作。扮相和造型多來自民間傳説和戲劇,有呂洞賓戲牡丹仙子、趙匡胤千里送京娘、三打白骨精、關公保皇嫂、白蛇與許仙、岳飛與秦檜等,同時也視不同年代穿插一些具有時代內容的題材。
澤畔抬閣自馬氏二兄弟由山西洪洞縣帶來後,當初只在馬家擇人傳承。為了保密,每次表演時,在馬家院中,將閒雜人等驅趕出院,閉門安裝,捆紮停當,再抬出表演。表演時,閣床兩邊各隨2人,防止他人掀看布簾觀看其中奧秘。建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後,澤畔抬閣才逐步有了外姓傳人。
堯山廟會
我國農村廟會興起的時間較早,最早在夏商時代就已經形成。作為一種社會風俗,它的形成有深刻的社會原因和歷史原因。從今天廟會的某些遺存來分析,廟會的興起應與祭祀有關;佛教傳入我國後,寺廟相繼興建吸引部分善男信女,對廟會的發展也起到了推動作用。同時它又和民間自娛及信仰活動融合在一起,使廟會具備深厚的社會群眾基礎。
堯山位於河北省隆堯縣城西8里處,含南山堯山和北山宣務山,是堯的封地--中華民族的文明發祥地之一,歷史十分悠久、文化積澱深厚。這從眾多的史料中可以得到印證。"從《尚書》、《山海經》到《左傳》、《史記》……從漢代建於山頂的堯祠、立於柏人城西門內的徐整碑到東魏武定三年的彭樂記功碑,從元代郝經撰的唐帝廟碑、楊剛中撰的舜禹殿碑到清乾隆時柏鄉人韓瑤所撰的'萬古流芳'碑,都記載着宣務山是我們祖先父系氏族社會後期部落聯盟領袖陶唐氏的封地,山以西的柏人城是他所建的國都。"(張志春《人傑地靈宣務山》)
又由於此山是在華北平原的腹地突兀而出,格外引人注目,由此山興起的廟會也十分有名氣,堯山廟會以其獨持的祈福安慰及撫恤、親情友情的溝通、物資交易和民間自娛、文化交流等功能歷久不衰。
堯山廟會每年共有農曆四月初一、六月初一、十月初十、十二月初一等4次,其中規模最大的是農曆四月初一的廟會。
隆堯招子鼓
招子鼓盛行於河北南部隆堯縣滏陽河、澧河和午河一帶,它融音樂、舞蹈於一身,是一種綜合性的民間花會。招子鼓原稱鼓會,因鼓手背上插有鼓招子,故稱招子鼓。招子鼓歷史悠久,形式多樣,普及性強,它以擊鼓為主體,配以鑼镲,音調鏗鏘雄壯,氣勢恢弘磅礡,加上粗獷質樸的舞步,聲勢宏大,震憾人心,頗具鄉土氣息,是具有深厚地方色彩的民間花會之一,在冀南地區享有盛名,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
關於招子鼓的起源,民間有許多美麗的傳説,其中有兩種説法最為廣泛流傳。相傳唐朝時期李世民兄弟為了爭奪皇位勾心鬥角、手足相殘。為躲避追殺李世民藏於大鼓之內,免遭弒殺登上王位。為此李世民對大鼓特別偏愛,無論是逢年過節,還是朝中有什麼喜慶之事均以擊鼓助興。其二李自成率起義軍每逢大戰,必用鼓隊擂鼓助威,義軍聽到鼓聲,士氣大震,打了不少勝仗。李自成把大鼓裝飾一新,繫上彩綢,在一片咚咚的戰鼓聲中凱旋而歸。久而久之,逐漸演變成現在的招子鼓。
招子鼓具有歡樂、紅火、曲調明快等濃郁的民間風格,有着深厚的群眾基礎,在歷史上起過傳遞信息、自娛自樂等作用。1984年,隆堯縣文化館工作人員走訪了招子鼓老藝人高桂合(現已故),據高老介紹,招子鼓大約在明代永樂年間已經形成。那時,該縣澧河、滏陽河、午河、小漳河一帶地勢低窪,三年有兩年鬧水災,因此,不是減收就是顆粒不收。老百姓面對洪水,一方面常常用招子鼓的形式,求助上蒼祈禱神靈,尋求一些精神上的安慰。至今每年春節期間,個別村的招子鼓會還舉行為河神散燈等民間活動。另一方面,是用招子鼓來召集民眾,防洪治災。凡是河堤決口,都是敲大鼓召集群眾,用不同的鼓點説明災情的大小、急緩。在決口的地方,都要樹起高高的招子,讓人們明白防洪地點。到現在,招子鼓的鼓點有大雞上架、小雞上架之分,這就説明當時,招子鼓是用來傳遞信息、説明災情的重要工具。
招子鼓是歷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有獨特的藝術魅力。招子鼓沒有記載,沒有文字資料,而是在群眾中世代口傳、身教演變而來的。其節奏鮮明、鏗鏘有力、動作舒展、和諧巧妙,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據考察,大部分民間花會的興起,包括招子鼓,都帶有一定的迷信色彩。在封建社會和科學不發達時期,招子鼓只是局限在一般的自娛自樂和傳遞信息。儘管如此,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這一古老的民間花會,為我們今天的群眾文化生活的開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95年,隆堯縣獅子疙瘩村招子鼓代表邢&市,參加第五屆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民藝匯演,獲演出、編導一等獎。2004年10月,隆堯招子鼓參加邢&市群眾文化活動電視調演時,市委副書記石玉春給予高度評價。多年來,隆堯招子鼓每年都要參加市、縣春節民藝匯演,深得廣大人民群眾的讚揚。2005年4月22日舉辦的"中國·邢&郭守敬科技文化周"活動和4月25日河北省文明生態村工作會議上的文藝表演活動都特邀隆堯招子鼓參加。2007年,隆堯招子鼓被評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2009年11月,隆堯招子鼓代表河北省參賽在江西婺源舉行的第九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全國民間鼓舞鼓樂大賽,榮獲最高獎"山花獎"。
隆堯招子鼓在千百年的傳演中,從原來的娛神、祈求豐收,發展到佳節喜慶的娛樂活動;從游廟堂散燈、祭路神到街市、廣場、舞&表演;從夜間簡單的照明到花燈式的儀仗隊;從最初的打擊樂和民間舞步到背插招子,招子鼓得到長足的發展。特別在改革開放的經濟大潮中,它已不單純在冬閒和春節才開展活動,而是成為歡度佳節、街頭宣傳、會議開幕、開業典禮等許多喜慶場合中的文化活動,成為隆堯縣群眾文化生活中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