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莊熏雞
據歷史資料記載,雞早在七千年前就被人類馴養,隨着農業技術的發展,雞已經成為地球上效率最高的"産肉機器"。同時,雞是人類最佳的營養食物。據《中國傳統飲食宜忌全書》上記載,雞肉性溫味甘,有益五臟、補虛損、健脾胃及強筋骨的功用。最適宜身體虛弱,營養不良,氣血不足、産後及月經不調的孕婦食用。《隨息居飲食譜》上記載:"雞肉補虛、暖胃,強筋骨、續絕傷,活血、調經拓疽。"而民間早就流傳各種各樣的雞肉補身食療秘方。
魏莊熏雞是我們隆堯的地方名吃,有色香味俱全的獨特風味。熏雞以肉質鮮美,色澤紅潤,味道醇香,油光發亮,保鮮保質期長,骨利、肉酥而互不脫落的特點,馳名冀南一帶,被列為隆堯名吃之首。
魏莊熏雞最好的是以重約半公斤左右的公雞為原料,因為公雞較之母雞更具有"陽剛"之氣。公雞又以"本地笨雞"為佳,那些養雞場用配合飼料圈養的、商販運來的草雞、肉食雞等統統不如本地雞肉有韌度。本地雞又以小公雞和老公雞為主,小雞吃起來鮮嫩可口,味美醇厚,香氣宜人。幾乎不用吐骨頭,老雞肉質較多,做出來後會很有嚼勁。吃起來回味無窮,厚實彈牙,口感很棒,啃也啃不夠。最誘人的莫過於農戶在野外地裏從小放養的、吃着蟲子長大的更妙,無藥害、無激素。
挑選出一隻雄赳赳、氣昂昂的紅冠子、彎嘴巴、黃羽毛,還有那堅忍有力的爪子撒歡亂蹦的公雞。把雞的翅膀抓在一隻手裏,然後用另一隻手把雞頭翻過來用抓翅膀的那只手抓住最靠近頭的脖子,用力揪住,使雞喉緊貼在雞脖子的皮上,然後在那個部位把一些雞毛拔去,露出粉紅的雞皮。用菜刀用力地切一下喉管,然後迅速地把雞的腳倒拎起來,讓流出來的血滴在那只盛了鹽水的碗裏,直到血滴盡。接下來,就是放入熱水中氽燙2分鐘,所謂熱水,還要掌握好溫度,一般在七、八十度,浸透拔毛,雞毛被拔光,開肚,掏空五臟六俯,將雞放入凈鍋內,加入老湯、蔥段、薑塊、肉料包(據説包含桂皮、肉蔻、陳皮等十幾位香料中藥)、料酒、精鹽、醬油燒開,改小火煮40分鐘,煮熟後撈出放在熏箅上,熏鍋內撒入白糖,放入熏箅,蓋嚴蓋,上火燒冒煙,熏至上色後取出,抹上香油即成。
魏莊熏雞成品色澤栗紅,風味獨特,鮮香肉韌,嚼有餘香,既可下酒,又可佐餐,實為宴請賓客之美味、饋贈親朋之佳品。
魏莊熏雞滷煮用料講究,選用了十幾種香料草藥做調料,根據季節的不同,雞的老嫩,靈活掌握配料。比如花椒芳香健胃,大料芳香化濕,肉蔻溫中補陽,沙參養胃生津,山楂消食化積等等。用精心配製的調料,講究的工藝,滷煮出的雞肉酥而不散架,又沒有那種湯水淋漓的感覺。熏蒸過程中還添加柏木、白糖,把雞肉中多餘水分擠了出來,所以魏莊的熏雞保鮮保質期長。
吃魏莊熏雞,喝堯舜老酒,酒香四溢,雞香可口。即熱辣又香鹹、吃的兩手油,吃的一身汗。咀嚼魏莊熏雞,其香從兩舌邊滲出,越嚼越香,其香言不能譽,滿嘴回味的都是余香的味道。這真是"欲把堯山比仙子,桌上佳肴似佳人。"在香中還能感知煙火的氣息,這樣的煙火的氣息,極易給人以鄉土人生的情懷,以及歲月的遙想。
隆堯魏莊熏雞以其味醇、質樸、實惠的風格,在餐桌上佔據了一席重要位置,形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中國人與生俱來就有一種"無雞不成宴,無雞不盡歡"的情結,又因"雞"與"吉"同音,逢年過節、招待親朋自然也就少不了雞了。魏莊熏雞是隆堯人飯桌上的壓席菜。你來隆堯做客,如果酒桌上有一盤香氣四溢、色彩紅潤的魏莊雞端上來,那就説明你一定是貴客了。你就盡情的吃、盡情的喝吧!
隆堯澤畔藕
在鐘靈毓秀的唐堯大地,有一個以世代種植蓮藕遠近聞名的特色文化村,它就是著名的蓮藕之鄉--河北省隆堯縣東良鄉澤畔村。
澤畔村位於古大陸澤畔。這裡土質肥沃、水草豐美,最適宜大白蓮藕、小白蓮藕的生長,有"北國第一藕鄉"之雅稱。澤畔藕素以"潔白如玉、清脆可口、營養豐富、藥食兼用"著稱。澤畔藕在清嘉慶年間進入皇宮,咸豐四年列入貢品,成為皇家必不可少的美味佳肴。解放後,澤畔藕得以較大發展,産品暢銷華北的京、津、唐、張一帶。
澤畔藕的最大特點,就是"白、脆、大"。一般公園、池塘裏栽種的都是紅蓮藕,産量低、品質差。澤畔藕以白蓮藕為主,白蓮又分大白蓮和小白蓮兩種,開的荷花潔白如玉,有大有小,看上去不太顯眼,但盛産的藕品質好、産量大、味美、口脆。1959年新中國十年大慶,澤畔村送到農業展覽館的一棵白蓮藕,長九尺有餘,重二十斤,被稱為"藕王"。 郭沫若副委員長品嘗了澤畔藕後,稱讚不已,當場賦詩一首。
澤畔村屬古堯山縣,因位於大陸澤畔而得名。澤畔藕自永樂年間從山西傳入,歷代村民以種藕為生。隨着後來黃河改道,湖水退縮,澤畔村逐漸成為陸地,但是當地農民種藕之風不減,並摸索出改坑塘種植為"鋪池而做",創造出獨樹一幟的"清水蓮藕"。
農曆穀雨,天氣漸暖,藕農着手鋪池。開池時要燒香進供,燃放鞭炮,以此敬拜荷花仙子。澤畔藕不用坑塘,而是在上好地塊挖土三尺,開正方形或長方形深池,每家少則半畝,多則二三畝。池底平整之後,大水漫灌。然後根據池之大小,邀請十幾人、幾十人赤腳踩踏。踩池人分行列隊,一遍遍翻來覆去地踩,直到把池底踩成不滲不漏為止。
藕池踩好後上底肥,不用豬圈肥、牲口糞,全是豆餅、花籽餅和芝麻醬,粉碎後和土拌勻,鋪多半尺厚。然後把一塊塊種藕埋進土裏,再澆上半池井水。池水平靜靜、光閃閃,清澈見底,明如玻璃,亮若銀盆,微風起時,波光鱗鱗,十分動人。為了保持一定水位,三兩天澆一遍水,水熱蒸發快時,轆轆不停,這就是清水蓮藕。
澤畔藕生長期長,進入臘月才出池,專供春節享用。一般現挖現賣,帶泥出售。洗凈後如美人玉臂,胴體和斷面孔管都呈橢圓狀,大概與池底堅硬有關。席上澤畔藕片,白瑩瑩,脆生生,遇醋不變色。縣誌上説它"潔白如玉,美味可口,營養豐富,全身是藥。"澤畔藕節是一種名貴中藥,收斂止血有奇效,主治吐血、鼻衄等症。
目前,澤畔村借助"蓮藕文化"這一傳統品牌優勢,積極調整和優化農業結構,大力發展定單農業、生態型農業,擴大蓮藕這一特色産品的種植面積,使澤畔村成為集種植、銷售、旅游於一體的特色蓮藕之鄉。
隆堯羊湯
隆堯歷史悠久,人傑地靈,出過堯帝、郭威、柴榮這樣的大人物,這裡各種物産豐富,小麥、玉米、棉花、辣椒、大蔥、藕等農産品聞名全國。這裡的農民喜歡養羊,這裡的人們更喜歡吃羊。因此,不知自哪朝哪代始,羊湯慢慢也就成了隆堯的第一名吃。
羊湯在隆堯周圍方圓幾&&是有名的。羊肉作為腥膻之物,聞起來有點膻味,吃起來卻滿口噴香。大約是因為羊從小到大都食草的緣故,羊肉給人的感覺是潔凈和清爽。因此,喝羊湯無論達官貴人還是平頭百姓似乎都是一種潮流。
隆堯羊湯首先在選羊上很講究,要選上等的羊肉。在配料上也很有一套,據説燒羊湯都是在夜間,老闆要偷偷的放十幾味中藥和數種調料,至於加的什麼,那絕對是秘密。在煮的火候上也要掌握的非常好,過了有些膩,欠了不適口,要不溫不火,恰到好處。煮熟了,要分門別類放置,選最好的羊肉加上辣椒、芫荽、味精、醋等佐料就可以裝盤了。廚師的刀工也要最好,肉要切的非常薄,要均勻。隆堯羊湯是歷史悠久的風味名吃,它以湯濃、味美,肉嫩,入口不腥不膻、肥而不膩。配上碧綠的芫荽、蒜苗,紅亮亮的辣椒油,一般人到此境界,口水早就出來了。
隆堯人可不是為了吃羊肉才進羊肉館的。雖然要點一道熱炒羊肉,還要來一盤花生米,最好再上瓶白酒,但更主要的是不能不上全羊湯。這全羊湯的原湯就是加了十幾種中藥和調料煮了好幾個小時才燒好的,濃濃的,乳白色,像是新擠出的羊奶。只所以叫它為全羊湯,是因為在湯中既有羊肉、又有羊蛋、羊鞭、羊雜等,清淡,爽口,味美,營養豐富。喝上一口,有盪氣迴腸之感,喝上一碗,使人一下子精神百倍,喝上兩碗,滋陰壯陽,補氣通血。
所謂吃啥補啥,現代人幹體力活少,缺乏鍛煉,亞健康者較多,能滋陰壯陽、補氣通血的食物何樂而不吃呢!這可能也是羊湯"火"的原因吧。
隆堯人在盛夏要喝羊湯,因為羊湯有清熱解毒之功效,所以無論天氣多麼熱,那也一定要喝上一碗羊湯,直喝得大汗淋漓,飄飄然而去。
隆堯人在三九寒冬一定要喝羊湯,因為羊湯有驅寒散濕之功效,更有溫補臟腑之奇能。儘管你凍的哆哆嗦嗦,上下牙直打顫,你進了羊館,來上兩碗熱騰騰的羊湯,一定會全身熱乎乎的。特別是天越冷,隆堯的所有的羊肉館越是爆滿,去晚了一定沒有座位了。
隆堯羊湯最能體現男人的爽氣與豪情!羊湯能滋陰壯陽,還能益壽延年,喝它個三五碗,滋補脾腎,顯現我男兒本色。特別是在盛夏酷暑,三五個朋友相邀,上一盤蔥爆羊肉,來瓶白酒,再喝它一碗羊湯,那熱汗立馬流遍你的全身,這時脫光了上衣,大口喝酒,大口吃肉,大口喝湯,好不壯哉!
隆堯羊湯更能體現女人的柔媚。羊湯能和氣補血,更能滋膚養顏。你走在大街上,看到那春風滿面、光華四射、嫵媚動人的女性,不用問,她一定是常喝羊肉湯!那薄薄的羊肉,慢慢夾來,細細的品味,輕吮一口羊湯,紅唇沾一點酒,優哉悠哉。
隆堯人喝羊湯肯定不會去星級酒店或是什麼高檔次的飯店,那裏的羊肉做得很沒味。也就是街頭小店,肉好湯也好,尤其是縣城南環一帶,簡陋的小屋,濃濃的羊肉味,甚至還間雜着少許的原始的腥膻味,人們最喜歡去,因此,羊肉館遍佈隆堯各地,有人要查清隆堯有多少家羊湯館,那肯定比人口普查還要難!但隆堯有名氣的羊肉館也就那麼三五家。
隆堯人愛喝羊湯,漂泊在外的隆堯人看到隆堯羊湯的字樣便像看到了家鄉,不喝一碗羊湯總覺得找不到游子歸家的感覺。
隆堯人愛喝羊湯,因此,喝羊湯也就成了隆堯請客吃飯的代名詞,怎麼樣,哥兒們,來吧,我一定請你喝羊湯!隆堯人大都喜歡羊湯,而且這種習慣並不隨着季節的變換而變化。來隆堯不喝羊湯是一大遺憾。
所以,多年來在隆堯一帶流傳着這樣的俗語:"吃了羊腸,不穿衣裳;吃了羊肺,不蓋棉被;吃了羊腎,壯陽滋陰;喝了羊湯,美容健康;吃了羊胎,沒病沒災;吃了羊鞭,益壽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