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圍墻”的江岸 | 跨越空間界限 傳承紅色文化-新華網
新華湖北 > 信息 > 正文
2025 01/07 11:19:54
來源:新華網

“沒有圍墻”的江岸 | 跨越空間界限 傳承紅色文化

字體:

  “沒有圍墻”,不僅是物理空間的開放,也是思想、技術、人才的自由流動與交融,更加適應當下創新創業創造的産業發展新形態。中共江岸區委宣傳部策劃推出《“沒有圍墻”的江岸》系列,聚焦産業園區、紅色街區、城市書房、幸福生活等主題,展現江岸區多元發展、開放包容的城區生態。第二期聚焦紅色文化傳承,看紅色元素如何融入城市肌理和日常生活,從“有墻”的局限邁向“無墻”的廣闊舞&,以鮮活生動的方式深入人心。

  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認為,文化傳承不應受物理空間的限制,應通過各種方式跨越界限,實現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當前的紅色文化正如此言,其展現形式正在經歷一場變革,從“有墻”限制走向“無墻”的廣闊舞&。

  “這種轉變,推動了紅色資源的開放與共享。”武漢大學歷史學博士、中共武漢市委黨史研究室編研一處副處長陳磊認為,隨着紅色街區的興起和紅色資源的活化利用,越來越多的紅色元素融入到城市肌理和日常生活中,實現了紅色教育與休閒娛樂的融合,市民體驗紅色文化的途徑也變得更加多樣化。

  八路軍武漢辦事處舊址紀念館推出“紅色江城任我行——武漢抗戰遺址City Walk”系列活動

  江岸區作為武漢城市近代化的起點,是武漢紅色基因的重要傳承地,豐富的紅色資源經過活化利用,化作觸手可及的生活元素,以潤物無聲的方式滋養市民的身心。

  凝聚“無形”牽引力 紅色基因代代傳

  有形之處,革命博物館的巍峨身影矗立,歷史的厚重透過玻璃櫥窗靜靜流淌,豐富的展品是時間的低語,講述着革命火種如何燎原;無形之間,紅色氛圍如同清新的空氣,瀰漫在街頭巷尾,成為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

  武漢中共中央機關舊址紀念館前駐足的市民游客

  長期在江岸從事黨史研究的杜學勳&&,江岸區通過深入挖掘紅色資源、打造紅色片區等方式,形成了一個獨特的紅色文化生態圈。“在這個生態圈裏,原本靜止的展板和文物,變成了活靈活現的故事。”在他看來,江岸區將紅色遺址遺跡與自然風光、人文景觀深度融合,參觀者在行走中學習,在體驗中感悟,為紅色基因的傳承開闢了有效途徑。

  市民游客參觀八路軍武漢辦事處舊址紀念館

  “過去,紅色場館是將觀眾‘請進來’,如今,在此基礎上也注重‘走出去’。”在八路軍武漢辦事處舊址紀念館館長周靜眼中,江岸打造的“紅色街區”裏包含了學區、社區、景區,覆蓋的人群多樣化,不僅有本地市民,也有外地游客,他們可以在年輕、多元、開放的街區裏接受紅色文化熏陶。

  八七會議會址紀念館“老街新韻”紅色旅游線路以開學第一課的形式呈現

  這一刻,物理空間界限實現跨越,匯聚成一股強大的“無形”牽引力,拉近紅色文化與老百姓之間的距離,以此來實現“沒有圍墻的紅色街區”打造。

  擦亮“思政”品牌 紅色教育深入實踐

  2024年6月底,“江岸之光·行走課堂”青少年思政活動正式啟動,通過對接紅色場館等,將課堂從校內延伸至社會,促進紅色教育深入實踐。

  “七一”前夕,追光少年們來到武漢中共中央機關舊址紀念館,踏上“紅色之旅”

  “將思政教育從抽象理論轉化為生動的實踐感知,讓紅色文化、愛國情懷真正深入學生內心,塑造他們正確的價值觀與世界觀。”武漢市六中上智中學音樂教師張曉琪&&,通過這些創新的實踐活動,突破傳統課堂的藩籬,引導學生在真實場景中去感受、去體驗。

  學生們在武漢中共中央機關舊址紀念館長江書店展區表演實景劇

  對於多次參與活動的武漢市育才第二小學三年級學生高浚宸而言,參與“江岸之光·行走課堂”思政實踐活動,不僅能走出校門,通過實地探訪紅色場館、參演紅色實景劇等形式,邊看邊聽邊感受,還能與革命歷史近距離接觸。“這些寓教於樂、別開生面的思政實踐活動,激發了我們強烈的歷史使命感與責任感,為青少年提供了寶貴的精神滋養與不竭的前進動力。”高浚宸説道。

  “江岸之光·行走課堂”思政導師為孩子們講述紅色故事

  隨着“江岸之光·行走課堂”青少年思政活動的深入,江岸區持續擦亮“思政課”品牌,不僅有效拓寬了青少年思政教育的邊界,更讓紅色文化與愛國情懷植根在青少年心中。

  加強資源活化利用 推動紅色文化傳承

  近年來,江岸區緊抓保護、利用、傳承關鍵環節,持續加強紅色資源活化利用,通過紅色旅游線路、打造紅色展示精品、推動紅色文化傳承。同時,開展“傳承紅色基因 爭做時代新人”紅領巾小小講解員帶你雲游江岸紅色場館系列活動,打造“61號”IP,開展“行走的大思政課”系列活動、《探路——中共中央在武漢》《孩子劇團帶你回到1938》原創沉浸式實景劇,讓紅色文化煥發時代光芒。

  八七會議會址紀念館社教老師帶領“紅領巾講黨史”小小宣講員介紹同興裏

  位於江岸區的八七會議會址紀念館、武漢中共中央機關舊址紀念館、八路軍武漢辦事處舊址紀念館等5個紅色文博場館被納入武漢市“紅色武漢·英雄城市”精品線路,入選文旅部聯合中宣部、中央黨史研究院、國家發改委推出的“建黨百年紅色旅游百條精品線路”,面向全國發布推介。

  此外,江岸區組織全區紅色場館通過線上展覽與直播推介的方式,讓觀眾足不出戶參觀紅色博物館、參與直播活動。同時,支持紅色微電影、電影、電視劇、紀錄片等來江岸拍攝,提升紅色文化傳播效果。

  創新形式“多點開花” 紅色文化青春飛揚

  武漢中共中央機關舊址紀念館館長袁亞妮&&,武漢被稱為大學之城,百萬大學生在這裡成長為國之棟樑,而“沒有圍墻的紅色街區”正好貼近了年輕人的審美和興趣偏好,也更符合社會發展需要。

  “無論寒冬酷暑,我們紀念館門口都擠滿了打卡拍照的游客。”談起身處“沒有圍墻的紅色街區”的切身感受,八七會議會址紀念館副館長趙麗直言,在江岸,紅色旅游沒有淡季,紀念館的接待量只有增多和更多,市民和游客走在街區裏,體驗着“以文彰旅”的深度融合。

  八七會議會址紀念館前排隊的市民游客

  八七會議會址紀念館與東方航空合作,共同打造“5·18國際博物館日”——“星火相傳,歷史見證”主題航班,同時與交通銀行、武漢商學院、省委黨校、共青團團校共建紅色教育基地,通過形式各樣、精彩紛呈的社教活動,讓紅色文化發出時代的新聲音。

  “紅色+藝術”會擦出什麼樣的火花?2023年4月,由八路軍武漢辦事處舊址紀念館聯合武漢人藝、長春街小學創作的《孩子劇團,帶你回到1938》沉浸式實景劇開啟首演,通過實景再現的形式,生動演繹着1938年發生在八路軍武漢辦事處的點滴故事。

  八路軍武漢辦事處舊址紀念館聯合武漢人藝、長春街小學創作的沉浸式實景劇《孩子劇團,帶你回到1938》

  該實景劇結合了快板、舞蹈、朗誦等多種形式,20場演出場場爆滿,深受市民和游客喜歡。而2024年以來,該館也聯合江岸區中小學校,推出“紅色江城任我行——武漢抗戰遺址City Walk”系列活動,並獲得2024年度湖北省文博系統十佳研學案例推介活動優秀研學案例獎。

  人民網湖北頻道記者金雨蒙&&,江岸的“紅色街區”聚集各類資源要素,構成了特色鮮明的街區風貌。轄區內現有不可移動革命文物20處,其中紅色博物館、紀念館9家。這些紅色資源不僅保留了原有的歷史風貌,更在新時代中煥發新的光彩,成功吸引了年輕一代的目光。

  從紅色特色展覽展出到沉浸式紅色劇目的打造,從行走的思政課到紅色旅游線路的出圈……在江岸,紅色文化以更加鮮活、更加貼近時代的方式走進千家萬戶。

  八七會議會址紀念館內市民游客有序參觀

  而隨着江岸紅色文化生態圈的日益完善,“沒有圍墻的紅色街區”,正以它獨有的方式,成為一個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精神的重要陣地,在這裡,紅色文化不再是歷史的迴響,而是與時代同頻共振,激勵着每一個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糾錯】 【責任編輯:劉曉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