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恩施市“儺面王”31年刀尖上“舞蹈”-新華網
新華湖北 > 信息 > 正文
2024 12/31 21:10:27
來源:新華網

湖北恩施市“儺面王”31年刀尖上“舞蹈”

字體:

  圖12月30日,汪儒斌把做好的儺面具挂在展示墻上

  12月30日,在湖北省恩施市儺面具製作工藝傳承基地,來自重慶、廣東等地高校的學生,在汪儒斌的指導下,進行儺面具創作。

  恩施儺面具製作工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項目恩施儺戲的重要組成部分。儺面具是儺文化中儺舞、儺祭、儺戲中使用的道具,它種類眾多,造型各異,一般為楊柳木和香樟木所雕刻,然後敷彩上漆。

  民間藝術家、土家儺戲大師、恩施儺面具製作傳承人譚學朝去世後,弟子汪儒斌接過“接力棒”,積極對非物質文化遺産進行傳承、保護、創新。因汪儒斌癡迷於儺面具製作,且工藝精湛,鄰居都親切稱呼他為“儺面王”“儺面汪”。

  圖為12月30日,汪儒斌和學生一起創作面具

  圖為汪儒斌在雕刻儺面具

  汪儒斌,1975年出生,湖北省恩施市三岔鎮鴉沐羽村人,1993年跟隨儺戲大師譚學朝學習雕刻。開始學藝時,汪儒斌拿着師傅的4把比樣工具,到鐵匠舖打了4把工具。後來,他南下到福建學習根雕、木雕技術,潛心研究人物面部表情的表達技巧,對儺面具配色工藝進行改進、創新。面對生活中的壓力,同門師哥、師弟大多轉行,只剩下汪儒斌等人還在刀尖上堅守。31年時間裏,他對儺戲人物、地方劇目、神話故事裏的150多種類型的角色,進行大膽探索和創作,創作儺面具近萬張。如今,汪儒斌擁有62把品類齊全的雕刻工具,伴隨着電動設備的使用,效率大大提高,汪儒斌對技藝傳承的熱愛和責任心有增不減。

  汪儒斌是恩施儺面具製作工藝州級代表性傳承人,從2017年開展學生研學以來,他在恩施市儺面具製作工藝傳承基地、恩施州技能大師工作室,進行儺面具文化遺産保護傳承,為本地以及來自北京、重慶、浙江、廣州、上海等地高校的學生,共計2萬餘人授課,把恩施儺文化播撒到全國各地。同時,他還在恩施州職業技術學院、七里坪初級中學等地,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廣泛開展教學、講座。近年來,在武陵山區(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中,汪儒斌創新實踐,研發出8款儺面具文創産品,一經投入市場,獲得游客的廣泛青睞。

  圖為12月30日,汪儒斌創新實踐研發出的儺面具文創産品

  汪儒斌憑藉着精湛的雕刻技藝、簡潔明快的刀法、柔美流暢的線條,在刀尖上“跳舞”,雕刻出不同的造型面具,以五官的變化和裝飾來完成人物剽悍、猙獰、深沉、狂傲、奸詐、滑稽、和藹、慈祥等性格的形象塑造,賦予面具生命活力,形象地刻畫出民間神話中的神靈、鬼怪及傳説中各類人物的喜、怒、哀、樂,令人嘆為觀止。

  “師傅以前帶的那麼多徒弟,目前在做的很少了,我有責任,把這份技藝傳承下去。”汪儒斌説。(謝順)

【糾錯】 【責任編輯:陳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