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來粑粑香。近日,在湖北省鶴峰縣街頭巷尾,或鄉村集市,一種傳統美食散發着誘人香氣,那就是承載着濃厚地方特色與兒時記憶的粑粑,勾動着無數人的味蕾與情懷。
“一盒可以裝10個,我來幫你裝,多少有點粘。”12月10日,鶴峰縣鐵爐白族鄉“白族妹”張靜的葉兒粑粑熱氣騰騰地出鍋了,周邊居民尋着香氣到店搶購,不一會兒,一屜粑粑就售空了。
“小時候我爺爺、外婆給我做葉兒粑粑,去長輩家裏吃苦蕎粑粑。每次吃粑粑都有種小時候的味道,於是中午抽空出來買幾個粑粑吃。”鐵爐白族鄉群眾劉幸吃着粑粑回憶小時候的味道。
葉兒粑、苦蕎粑、洋芋粑、玉米粑……這些粑粑的製作工藝歷史悠久,代代相傳,都需要早早準備食材,經過浸泡、磨粉、和面、發酵、包制、蒸煮,每一個步驟都飽含着匠心與耐心。當下是粑粑銷售旺季,張靜每天都在粑粑坊內忙碌。表皮翠綠、口感軟糯、味美鹹鮮的葉兒粑是她俘獲顧客、打開市場、俏銷山內外的味覺密碼。
“這個季節長出來的青蒿比較嫩,我們結合年粑粑的特點拌點青蒿包點純土豬炕的臘肉,再以清香的猴栗葉兒包裹蒸煮。一上市反響比較好。”張靜説,人們對粑粑的評價都是家鄉的味道、兒時的味道,這讓90後創業青年的她信心滿滿,動力十足。創業八年,張靜創建了鶴峰縣漁山源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將傳統的粑粑坊發展成具有一定規模的企業,把葉兒粑和村民們的特色農産品銷往各地。今年,她將粑粑坊和直播間從偏遠的漁山村搬到了交通更加便利的集鎮,讓傳傳統粑粑和農産品走得更快、更遠。
“目前,我們在廣州有5家穩定的銷售商。就拿一家來説,每天都要銷售1000個。恩施、鶴峰也有幾家,我們爭取把這個粑粑産業做得更大更強。”張靜説。(伍洋、劉麗華)
【糾錯】 【責任編輯:連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