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武漢12月12日電(余凌雲、孫姝、趙慧娟)武漢市“綠色驛站進社區”新聞發布會12日舉行。會議介紹,作為武漢市園林和林業局發起的惠民綠化服務空間,今年以來,武漢市又新增綠色驛站100余個,全市目前已累計建成綠色驛站500余個。驛站深入開展綠色惠民活動,已舉辦活動3000余場,參與群眾20余萬人次,為萬千市民打造綠色“幸福空間”。
這些綠色驛站以社區基層組織為主體,建在居民小區,由園藝愛好者、園藝師和居民志願者共同締造,為社區提供植物認養、家庭園藝技術指導,向公眾科普園藝知識。
三角梅、一串紅、角堇……初冬時節,武昌區南湖街道華錦社區虹頂家園綠色驛站裏,數十種花卉競相盛放,居民們每天都要前來逛一逛。誰曾想,這裡過去是一片堆滿雜物的荒廢綠地。
圖為武昌區南湖街道華錦社區虹頂家園綠色驛站裏,居民在自建花園。新華網發
驛站裏的一面照片墻,記錄着這裡“從無到有”的建設歷程。
“今年3月,社區召開建設綠色驛站美好家園議事會,廣泛徵求居民意見,決定採用‘一米花園’規劃設計,將近700平方米的中心廣場打造成自管花園。”武昌區南湖街華錦社區黨委書記周林介紹。
居民張阿姨率先認領一片公共綠地,命名為“彩虹園”,寓意一年四季花開爛漫。她帶動周邊居民紛紛加入共建驛站,小區環境一天一個樣。
在江漢區唐家墩街道唐蔡社區,志願者組織打造的“花仙子花友社”,成為廚余垃圾分類堆肥示範點。他們自製植物肥料、環保酵素,帶動小區120余戶綠色家庭示範戶,長期參與愛綠護綠活動。
圖為東西湖區金銀湖第二小學綠色驛站,成為學生的校內植物研學基地。新華網發
東西湖區金銀湖第二小學綠色驛站,是學生的校內植物研學基地。學生親身勞動,共植綠色蔬菜。他們還將綠色理念與公益理念相結合,開展蔬菜愛心義賣活動,所得錢款用來資助貧困學生。
江岸區百步亭社區龍庭綠色驛站,通過“眾籌”形式,凝聚黨員、群眾、園藝愛好者力量,把小區荒地扮靚成共享花園。
圖為武漢市園林科學研究院綠色驛站文明空間 新華網發
武漢市園林科學研究院綠色驛站今年9月煥新亮相。這座由廢棄加油站改建的旗艦型綠色驛站,整合園林科研院所與綠化企業資源,集園藝展示、園林科普、技術培訓、園藝産品銷售於一體,成為一座花漾幸福生活“樣板間”,備受市民青睞。
單位協建、企業幫建、社區共建,在多種主體合力推動下,武漢綠色驛站總量如今已超500家。
武漢市園林和林業局生態保護修復處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武漢城市建成區社區綠色驛站覆蓋率已達三分之一,滿足中心城區站點服務範圍500米,新城區、功能區站點服務範圍1000米要求。
圖為硚口區榮東社區的綠色驛站 新華網發
去年11月,武漢市園林和林業局在全國首創推出線上公共服務&&“綠小武”。由60位專家組成的“問診天團”每天輪流值班,提供在線問診“醫綠”服務,還有“AI植物助手”24小時在線。
上線一年來,“綠小武”&&註冊用戶已達1.2萬,吸引來自北京、上海、天津、重慶等全國25個省級行政區的網友線上互動。
“綠色驛站已成為打造生態宜居環境的新陣地、引領綠色生活方式的新&&、提升社區文明創建的新窗口。”武漢市園林和林業局黨組書記、局長吳俊勤&&,線上服務&&打破空間限制,拓展驛站功能,吸納各方力量參與綠色驛站運維管理,讓綠色生態理念不斷向基層延伸,實現綠色服務零距離。
今年7月,武漢51家綠色驛站獲得“新身份”——武漢綠色驛站文明空間,成為展現城市文明的新窗口。
江岸區勞動街公園社區綠色驛站,定期舉辦自然教育活動,由專業講師帶領居民觀察社區內的植物、鳥類等,講解其生態習性和保護知識;青山區紅衛路街才聚社區綠色驛站開設綠色科普講堂,內容涵蓋垃圾分類、節能減排、綠色出行等多個方面;武漢經開區沌口街道建華社區綠色驛站還擔綱“政策宣傳站”,並舉辦公益理髮等活動,成為居民身邊的“便民服務站”。
以點帶面,文明“綠”動。一個個社區“小空間”正逐漸成為深化文明教育、提升文明素養、展示城市形象的“大窗口”,推動武漢城市品質不斷提升。
武漢市園林和林業局相關負責人&&,下一步,將繼續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用好“綠色驛站”線上線下雙陣地,深化綠色惠民,為加快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貢獻綠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