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荊荊高鐵(荊門至荊州高鐵)正式開通運營。有着“中國之中”之稱的湖北荊門市自此納入全國高鐵網,湖北所有地市州也實現了“市市通高鐵”。
厚重文明地,現代高鐵通
在中國的版圖上,湖北得中獨厚,而荊門位於湖北正中,有“荊楚門戶”“中國之中”之稱。這裡藏着5000多年前的稻作文明——屈家嶺文化。這裡是楚文化發祥地之一、三國文化薈萃地,還是世界長壽之鄉、世界文化遺産明顯陵所在地。
早年間普鐵時期,多條鐵路通行荊門,給當地工業和城市建設帶來大發展。但進入高鐵時代,隨着周邊城市陸續接入全國高鐵網,荊門略顯滯後。如今,高鐵穿越,連接起荊門的往昔與今朝,拉近了荊門與外界的距離。
2021年6月全線開工建設的荊荊高鐵,北起沿江高鐵武漢至宜昌段荊門西站,南至漢口至宜昌鐵路荊州站,全長77公里,設計時速為350公里,共設荊門西站、沙洋西站、荊州站3座車站。其中,荊門西站、沙洋西站為新建車站。
造型取意“鳳舞荊楚,振翅高飛”的荊門西站,從高空俯瞰宛如一架展翼的飛機。站內,被譽為“改寫中國思想史”的郭店楚簡、楚國漆畫《迎賓出行圖》等出土於荊門的代表性文化元素有機呈現。
“這向外界展示出荊門厚重的文化底蘊,也飽含着歡迎八方來客的美好寓意。”荊門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長陳定萍説。
荊荊高鐵通車後,最高時速按350公里運營。荊門西至荊州最快28分鐘、荊門西至漢口最快1小時37分鐘可達。
“荊門人念想了多年的高鐵終於來了!我一年往返荊門、武漢出差四五十次,以前坐普速列車到武漢要三四個小時,現在有了高鐵,便捷又省時。”12月8日,荊門市民徐浩早早來到荊門西站,取出當日開往武漢漢口站的高鐵票留作紀念。
荊門西站開通後,將先後引入荊荊高鐵、沿江高鐵武漢至宜昌段和襄陽至荊門高鐵3條高鐵,成為“八縱八橫”高鐵網沿江通道與呼南通道的重要交匯點,也使得荊門從湖北省最後通高鐵的地市轉變成國家快速鐵路客運大幹線的節點和湖北省重要鐵路樞紐城市。
“這幾條高鐵陸續開通,將來東到上海、西奔成都、南下南寧、北至呼和浩特,真是四通八達。我可以坐著高鐵,飽覽祖國大好河山,回老家安徽也方便了。”82歲的荊門石化退休工人徐克義心有期待。
加速開放的嬗變
在位於荊門市高新區的湖北億緯動力有限公司,廠區內車輛來往穿梭。今年,該公司V圓柱電池18條産線全面達産,60GWh超級儲能工廠也將投産。
公司總裁辦主任趙易説,“過去,荊門不通高鐵,是公司招人的一大不利因素。不少外地應聘者,一考慮到交通成本就放棄了。如今高鐵通到這裡,對我們外出交流業務、招攬高端人才,是極大利好。”
從20世紀60年代國家在荊門布局一批重大項目奠定工業基礎,到本世紀初引進一批知名企業奠定現代産業基礎,眼下,荊門正經歷“第三次跨越”,新能源、新材料、低空經濟等新産業成為帶動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新引擎。
“我們非常盼望高鐵的開通,公司發展也能借此駛上快車道。”在荊門市愛飛客航空小鎮,晨龍飛機(荊門)有限公司董事長梁定璿説。
近年來,荊門市積極謀劃構建現代産業體系,綠色化工、新能源新材料、汽車裝備製造、電子信息等15個集群進入全省重點産業集群,全市工業經濟總量連續13年位居全省第4位。
荊門市經信局局長鄒茹粘説,高鐵開通後,將極大拉近荊門與國內大中城市的距離,有利於進一步發揮資源優勢、區位優勢、産業優勢,深化産業鏈供應鏈上下游對接合作,加速生産要素流動,提升資源配置效率,推動荊門由沿海開放的“後隊”向新時代內陸發展的“前隊”轉變。
增強人才“磁吸力”
來自河南信陽市的梁濟民,今年通過荊門市“招碩引博”行動,入職荊門市農産品質量檢驗所。“參加考試前,就關注到荊門要通高鐵的消息,這也是我選擇來此就業的重要因素之一。”他説。
高鐵的開通,正提升荊門對人才的磁吸力。不久前,荊門舉辦“陜西學子荊門行”活動,為學子們深度感受荊門準備了“城市體驗+産業研學+文旅打卡”套餐。這也是當地“荊彩人生·就在荊門”高校學子荊門行系列活動的第6場。
“看到蓬勃的産業,感受厚重的歷史,接觸厚道的人們,於我而言,荊門不再是一個陌生的地名。”西安交通大學博士生常彥龍説。
去年,“90後”王恒在同濟大學碩士畢業後,通過“招碩引博”回到家鄉,成為荊門職業學院電子信息係的一名老師。
“學有所成、建設家鄉。家鄉吸引人才政策的聲聲召喚,讓我的歸鄉路得以實現。”王恒説,“相比10年前,荊門變化很大,越發休閒。”忙碌之餘,他會約上三五好友到漳河愛飛客小鎮、東寶聖境滑翔基地、京山網球小鎮、鐘祥莫愁村,體驗有張有弛、閒適自在的生活。
近年,荊門市人才集聚態勢日益明顯,2023年招引大學生3.2萬人,是2022年的4倍,荊門人口實現從凈流出向凈流入轉變。今年前11個月,荊門市開展“招才引智高校行”“高校學子荊門行”系列活動74場,共吸引3.5萬名大學生在荊門就業。
“高鐵開通,荊門的區位優勢和辨識度將得到進一步彰顯。”荊門市人社局副局長譚凌華説,荊門將把“引才專列”開進更多省市,乘着高鐵的東風,不斷擴大招才引智“朋友圈”,為荊門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注入人才新活力、凝聚發展新動能。(本報記者閆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