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美”為筆 繪就城鄉幸福底色——湖北棗陽以共同締造理念開展城鄉環境整治活動紀事-新華網
新華湖北 > 信息 > 正文
2024 11/14 19:58:36
來源:新華網

“和美”為筆 繪就城鄉幸福底色——湖北棗陽以共同締造理念開展城鄉環境整治活動紀事

字體:

  “城鄉人居環境的改善是新型城鎮化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我們以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整治為‘小切口’,以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為載體,破解城鄉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個‘大課題’,托起百萬棗陽人民幸福生活的‘大民生’。”近日,湖北省襄陽市委常委、棗陽市委書記楊晶説。

  清潔家園共繪鄉村“水墨畫”

  地處隨州與棗陽交界處的興隆鎮堂灣村,交通不便,資源匱乏。過去,大多數村民在外務工,村集體收入幾近空白。

  如何運用好共同締造的理念,改善環境,發展産業,增加村集體收入,堂灣村黨支部走進群眾問計策。

  “村裏過去種過千畝苗木,群眾有技術,房前屋後閒置空地多,可以發展苗木産業。”

  “村裏衞生環境太差了,孩子們回來總是抱怨。”

  堂灣村黨支部組織的“堂灣夜話”中,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發表意見。

  根據大家的意見,村裏成立了棗陽市興富苗木有限公司,種植各類喬木灌木30余種,面積達900多畝,25戶村民加盟公司參與經營管理,帶動村民50餘人務工就業。

  “現在,全村房前屋後、道路兩旁見縫插綠,繪就了推窗見綠、出門見景,路在綠中、房在園中,村在林中、人在景中的美麗鄉村‘水墨畫’。”堂灣村黨支部書記程猛説。

  把鄉村打造成令人嚮往的“詩與遠方”,在開展城鄉環境整治行動中,棗陽堅持“典型引領、示範帶動、突出重點”的工作思路和“點面結合、齊頭並進兩手抓”的工作方法,將每月19日確定為全市“村莊清潔日”,以群眾為主體,推進常態化村莊清潔行動。同時,棗陽引導村民通過栽植果蔬花木等開展庭院綠化,讓農村也“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鄉村環境的改善、基礎設施的完善,讓許多在外工作的鄉賢時刻關注着家鄉的變化,他們通過捐款、捐物等多種方式積極參與家鄉的建設,也讓一批在外務工的年輕人返鄉創業。

  “以城鄉環境整治小切口入手,通過示範引領,發揮示範街、示範村典型帶動作用,潛移默化改變群眾生活習慣,引導群眾參與環境整治,最終形成‘人人爭當美好環境守護者’的良好氛圍。”棗陽市農業農村局局長王文成説。

  共同締造破解基層治理大課題

  南城辦事處沙店社區面積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7萬人,轄區有148個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各類小區、居民區131個,用“大、雜、多”三個字來形容社區最恰當不過。

  作為棗陽市人口體量最大的社區,面對錯綜複雜的群體關係,如何運用共同締造理念來破解基層治理大課題?

  今年7月,棗陽城鄉環境綜合整治提升行動啟動,沙店社區黨委找到答案,充分運用共同締造理念和方法,引導群眾改變生活方式、提升文明素養,引導群眾從“台下看戲”到“&上唱戲”,奏響幹群協作“大合唱”,推動人居環境提檔升級。

  11月7日上午,沙店社區老年學校二校區校長,社區黨委書記孫康在接待兩位客人,聊着社區的“一老一小”和群眾開展志願服務的話題……

  送走客人,來到健身小廣場,孫康指着對面一條小路説:“這條新修的水泥路長200米,是第六網格的消防通道。今年7月底,由居民和社區共同出資23萬餘元進行硬化後,以前亂搭亂建、堆放雜物、門前種菜的現象自然消失了。”

  南城街道辦事處在充分尊重群眾主體地位的基礎上,探索出“987”機制,即90%群眾同意的事立馬幹,80%群眾同意的事商量着幹,70%群眾同意的事準備周全了再幹,通過“有事好商量”,真正實現“群眾的事讓群眾説了算”。

  清泉小區加裝電梯有居民反對,怕電梯遮擋光線、有噪音。社區成立電梯加裝協調小組,請專家、戶主、電梯公司,現場就加裝費用、加裝技術、後期管護等問題逐一為居民答疑解惑,加上紅管家、樓棟長、自治組織帶頭人助力,讓群眾做群眾的工作,通過群眾協調解決矛盾,最終促使小區兩部電梯順利加裝。

  城鄉環境整治行動開展以來,棗陽市同步推進以“紅色驛站”為載體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文明實踐志願服務隊緊貼群眾需求,廣泛開展政策宣講、禮儀傳承、文化惠民、健康科普、志願服務等主題活動,“文明實踐夜市”“中醫夜市”“納涼集市”等特色文明實踐活動達100多場,群眾參與度持續高漲。

  “用好共同締造‘金鑰匙’,找準‘最大公約數’,激發群眾內生動力,把‘你和我’變成‘我們’,變‘要我做’為‘一起做’,共同締造已成為破解基層社會治理的‘新密碼’。”棗陽市委社會工作部部長舒偉&&。

  內外兼修提升“顏值”更重品質

  棗陽堅持系統思維、系統謀劃、系統治理,遵循城鄉發展的基本規律和特點,從群眾反映最強烈、最急切、最頑固的環境“臟亂差”問題為切入點和突破口,在城鄉社會治理上全面發力,實現城鄉環境的持續改善和整體提升。

  老舊小區改造是千萬群眾的期盼,搶抓國家老舊小區改造政策窗口期,實施130個老舊小區改造;作為城市的“毛細血管”的背街小巷直接關係着城市生活的宜居、舒適與便捷,推進實施60條背街小巷改造;緊盯“亂”的問題,部門聯動大力整治“交通亂”“停車亂”“市場亂”“建築亂”。

  提升城市形象的“面子”更要注重“裏子”,讓更多的實事惠及民生。在城區、農村安裝171個充電樁,讓新能源汽車動力十足;增加優質教育供給實施教聯體改革,讓孩子享受更優質教育資源;開通數智化病理服務體系,讓群眾家門口享受省城專家會診;加快推進“七館合一”建設,讓市民樂享公共文化服務;搭建縱向貫通、橫向聯通、一標到底、一網統管的“棗事早辦”綜合服務&&,讓群眾辦事更方便快捷。

  “通過提升城鄉的整體形象和品質,大量吸引人才、資金、項目等要素聚集,推動城鎮與産業協同發展。”棗陽市發改局局長李兵介紹説,棗陽有70多家聚合物鋰電池企業,日産量近700萬支,年産值達38.1億元,拉動1.2萬人就業。因效益好、工資高,每年吸引周邊河南唐河、隨州、襄陽近2000人來棗陽務工。

  城鄉環境整治是“長跑”,考驗的是耐力,棗陽正以釘釘子精神,以一抓到底的狠勁、一鼓作氣的拼勁、一以貫之的韌勁,以實幹、實績、實效展現擔當作為,用幹部的辛苦指數換取老百姓的幸福指數,用共同締造的理念繪就和諧幸福生活。(李曉軍、畢學謙)

【糾錯】 【責任編輯:陳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