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武漢市江夏區烏龍泉街道創新發展思路,盤活閒置土地,探索多元模式,蹚出一條強村富民的鄉村振興新路徑。
科技農業、品牌戰略助農增收
“湖北西瓜王,江夏土地堂”。烏龍泉街土地堂片區是武漢市傳統西瓜種植區,因為土壤和氣候原因,這裡出産的西瓜獲得良好市場口碑。近些年,烏龍泉街將土地堂西瓜作為江夏農業品牌重點産業來打造,堅定不移做大規模、提升品質。
烏龍泉街積極與武漢市農科院、江夏區農業科學研究所合作,邀請華中農業大學、武漢市農科院、江夏區農業農村局等專業團隊,定期深入瓜田指導農戶種植。通過採用吊蔓式栽培、水肥一體化設施栽培等技術,當地打造“土地堂·西瓜王”標準化種植品牌,包括“黑莎皇”“桔寶”“京彩”“黃寶石”等8個類別的20多個品種,西瓜採摘期從6月持續到11月,畝産從3000斤提高到近5000斤,每畝平均增收3000元左右。
圖為烏龍泉街四化村“土地堂·西瓜王”現代産業種植基地
目前,烏龍泉街的土地堂品牌西瓜種植面積達到上萬畝。“僅四化村西瓜基地每年的用工費就達80萬元。目前和西瓜種植配套的冷庫等設施正在施工建設,越來越多的村民看到致富希望,重新回村就業創業。”烏龍泉街四化村黨總支書記田光成説。
除土地堂西瓜之外,烏龍泉街道還打造了“龍壹有機茶”“初陽果凍橙”等一系列知名農産品品牌,助力當地農産品“身價倍增”。科技農業、品牌戰略讓當地農民普遍實現增産增收。
生態修復,文旅融合發展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過去,烏龍泉街因靈山礦開採而聞名,但粗獷式開發方式對周邊環境造成歷史欠賬。近年來,烏龍泉街全面關停礦區,聯合江夏區物控集團出資對礦山進行生態修復,走綠色發展之路。如今,靈山礦經過生態修復形成景區,景區礦水交融、因奇而美,被譽為“武漢版的稻城亞丁”,靈山礦生態修復入選全國優秀案例。
圖為風景優美的靈山生態文化旅游區
生態環境改善和靈山景區發展,帶動周邊鄉村産業發展和村民增收。靈山生態文化旅游區負責人張純潔介紹,靈山一期“礦花苑”自2023年4月開園以來,帶動50余名村民常年就業,從事花卉種植與管養、保安保潔等工作。同時周邊村民們把自家民房進行提檔升級,改造成8家農家特色餐館。“除土地流轉收入外,旅游區帶動村民旅游綜合收入增長共計500萬元以上。”
烏龍泉街擁有江夏區最長的梁子湖岸線,天子山大道沿線有着諸多自然景觀與特色民宿。依託靈山礦成功轉型經驗,靈泉谷片區以天子山大道為軸線,以梁子湖湖畔為輪廓線,堅持生態優先、逐綠前行,探索一條“破而後立”的生態文化旅游發展道路。
“強村公司”實現區域聯動發展
為實現區域聯動發展,2020年烏龍泉街牽頭組建五村聯盟,成立了茗泉谷片區聯合黨委,與村幹部、企業家一起挖掘和整合本地農文旅資源。本着“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以強帶弱、共同發力”原則,聯合黨委成立了區域“強村公司”——武漢茗泉谷實業有限公司。公司統攬五個村的土地流轉、勞務用工、項目申報、利潤分配,負責配套基地、收費停車場、游客中心的建設和運營,做好配套服務,與企業一起努力推動項目落地。
圖為當地大學生來到茗泉谷茶園進行研學活動
烏龍泉街道新農村黨總支書記、武漢茗泉谷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王輝介紹,“強村公司”成立以來,以村莊規劃編制為契機,調整釋放連片建設用地,積極探索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路徑,爭取到江夏區首例“點狀供地”84畝。公司歷時兩年以訴訟渠道收回17畝閒置學校土地與230畝茶場用地,聯合轄區企業共同打造集茶葉研學、體驗、現代化加工於一體的綜合性研學基地,變“沉睡土地”為“增收寶地”,解決了落戶項目用地難題。
目前,依託武漢茗泉谷實業有限公司,周邊村灣中70多個村民實現就業,村民年人均增收近4萬元。同時,公司主動服務區內項目“三通一平”,布點配套研學基地,提升周邊30平方公里農旅項目接待能力、留客能力,引導做優周邊五村農副産品和土特産品,預計到2025年公司總營收可達200萬元。
烏龍泉街不斷加強政府引導、資源整合,進一步探索“強村公司”高質量發展新模式,從源頭上解決項目缺地、啟動缺錢、投資缺信心問題,發展壯大集體經濟。街道將全街劃分為産業轉型、和美鄉村、文化塑造、生態保護、精緻農業五大特色組團,對應規劃成立5家強村公司,推動強村公司多元發展。
烏龍泉街黨工委書記湯綱&&,下一步,烏龍泉街將持續發揚“敢字當頭、一拼到底”的攻堅精神,明確“農文旅融合發展”方向,按照黨委統籌、政府搭&、公司運作方式,進一步推進街道農業結構轉型、農村經濟發展、農民增收致富。(顧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