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82年,蘇軾在湖北黃州赤壁三次賞月,寫下誦傳千古的“二賦一詞”,傳遞了感悟人生的“三重境界”。
來黃州兩年多的“農夫”生活,在“烏&詩案”中倖免一死的蘇軾逐漸適應了這裡。雖然生活依然困頓,但精神已經“突圍”。處窮鄉僻壤之地,在幾無好友在身邊之時,他經歷了一次整體意義上的脫胎換骨。
黃州成全了蘇軾,從此“東坡”出世間。
湖北黃州東坡赤壁蘇軾像。
月明星稀的晚上,蘇東坡來到驚濤拍岸的赤壁江邊。“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豪放的開局,將他的思緒帶到了鐵馬冰河的古戰場。然而刀光劍影、鼓角錚鳴早已遠去。 只有這江、這月、這木、這石,千年不易。他情不自禁感嘆:“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此時的江月如夢如幻,從“大江東去”,到“人生如夢”,這便是蘇東坡體悟的第一重人生境界:“順勢而為”。
黃州赤壁航拍。
是年七月十六,月出東山,白露橫江,水光接天,蘇東坡與好友泛舟游於赤壁之下。“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與朋友討論之後,他這樣感嘆。大地萬物,各有其主。不是自己的,一分一毫也無法獲取。只要現在愉快地享受大自然的清風明月,又何必擔憂生命之短暫,羨慕江水之永恒呢?此時的月便是最好的風景。此乃蘇東坡體悟的第二重人生境界:“安心當下”。
湖北黃州東坡赤壁。
在寫完《赤壁賦》三個月後的十月十五,蘇東坡再一次夜游赤壁。此時“霜露既降,木葉脫盡”“山高月小,水落石出”。這一次夜游,東坡與朋友泛舟中流,遇鶴長鳴。游畢,蘇子夢鶴為道,笑而不答。“開戶視之,不見其處”。那仙鶴和道士究竟是誰呢?沒有人知道。我們只知道,“仰見明月”。此番,蘇東坡體悟到了人生第三重境界:“物我兩忘”。
中秋將至,我們與蘇東坡仰望著同一輪明月,感悟他在明月之下的人生三重境界,“順勢而為”“安心當下”“物我兩忘”。
黃州赤壁裏的“二賦堂”。
此刻,你是否感到釋懷與輕鬆?
暫時抽離繁雜的思緒,舉杯對月,與蘇子一同泛舟游赤壁吧。
新華社記者 余國慶、潘志偉 湖北武漢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