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大山裏的種植基地。新華網發
走進位於湖北省大冶市靈鄉鎮的康之堂鐵皮石斛種植基地,放眼望去,只見黑色的種植大棚一個挨着一個,排成方陣,十分壯觀。進入棚內,仿佛來到了一座觀光植物園,“立體式”種植的鐵皮石斛,有豎向、橫向、環形種植的,還有大面積的松樹皮苗床種植的,一株株、一叢叢、一層層,綠意盎然,長勢喜人。
據悉,這種“立體式”種植法,是基地負責人馮海明依據生態理念和科學方法精心設計的。從2014年開始,馮海明摸索了十年,他將自然農法與現代科技相結合,深耕鐵皮石斛種植方式。同時開闢“藥博園”、中藥材産業園,通過科技賦能發展林下經濟,大膽探索“生態農業”新領域。
圖為大棚遠景。新華網發
“很多人只看見了做農業所結出的碩果,卻不知道這背後有多少個日夜的辛酸付出。”馮海明感嘆道。
今年年初,一場罕見的凍雨和雪霰,給鐵皮石斛種植大棚帶來了滅頂之災。“所有大棚全軍覆沒,連外面出山的道路也結了厚厚的一層冰。”馮海明説,那時候,基地的工人全部自發搶險救災,並隨後開展基地修復、重建工作。
“焊點減少50%,立柱增加50%,立柱直徑加大加厚。”馮海明説,為了讓大棚更加堅固,從材料到技術,都做了提升與改進。今年5月,100余畝大棚建設全部完成,受災的鐵皮石斛總算住上了“豪宅”。
“現在的苗床離開地面有一米高。”馮海明介紹,鐵皮石斛“天生天養”,獨特的“氣生根”能讓石斛的根須像吸盤一樣牢牢附着在樹榦之上,他從細節處着手,不僅抬高了苗床,還在松樹皮中加入木板增加透氣性、改變苗床排水流向等。附着在杉木上的石斛能夠很好地吸收樹木養分。預計今年12月份,可以采收石斛根莖500公斤。
圖為種植基地一角。新華網發
這個夏天,室外酷熱難當,站在大棚裏卻感覺十分涼爽,不時還有微風吹過。原來,大棚採用綠白膜和透明膜結合,對石斛起到遮陽和降溫的作用,也讓大棚裏的溫度適宜,非常適宜游客前來觀光。
立體化的種植技巧,打造了空間感和層次感,讓游客進入大棚可以沉浸式觀賞鐵皮石斛的生長過程。
隨着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鋪開,以及近郊游、周末游的興起,鄉村旅游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這些年來,馮海明一直在探索鐵皮石斛種植更多的可能性,圍繞“石斛+”思路,依託山林及水源優勢,將産業發展與綠色生態相融合,致力於不斷開發具有特色的鄉村旅游項目。
圖為鐵皮石斛花。新華網發
據介紹,鐵皮石斛種植基地不僅擁有鮮條、楓鬥、切片、微晶粉、寸條、石斛花六大初級産品,還可進行深加工生産石斛麵條、石斛牙膏、石斛酒、石斛固體飲料等。同時,鐵皮石斛的鮮花和盆栽也頗受年輕人歡迎。而作為研學基地,來這裡研學的學生群體也絡繹不絕。 如今,這片種植基地正迸發出無限生機,逐漸使這片荒山開出了夢想之花,結出了豐碩之果。(柏薔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