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石首市數智化病理診斷中心利用細胞AI智能閱片系統進行病例分析。新華網發
新華網武漢9月10日電(李曉笛、孫苗、王步勝)今年以來,湖北省石首市以湖北省數智化病理服務體系建設試點為契機,通過體系建設、人才培訓、設備升級等舉措,讓市民在本地就可享受準確權威的病理檢測服務。
病理科,是一般人難以接觸到的醫院部門,這裡每天接收人體組織標本進行檢測,得出疾病的根源和性質,為臨床醫生提供診斷依據,病理結果也被稱為“金標準”。但基層醫療機構受取材設備、顯微鏡等觀察設備、取材醫生的技術、病理醫生的專業能力等條件限制,病理結果的權威性也受到一定影響。
湖北荊州石首市位於鄂湘兩省交界處,常住人口47萬,這座縣級市的醫療機構年均病理檢測需求量達20000人次左右。
受惠於湖北省數智化病理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工作,石首市病理診斷中心於今年6月建成並聯網試運行以來,日均接收全市病理標本量70余例,日均病理切片數300余張,累計掃描切片、切片數量居荊州試點縣市前列。
“我們算了一筆賬,針對病理分析疑難病例遠程會診診斷僅需207元,可有效節省患者外地就診時間2-3天、節省專家掛號費、專家會診費及路途費用預計上千元。”石首市人民醫院院長謝方勇説。
圖為石首市數智化病理診斷中心就省級遠程會診病例組織學習。新華網發
與許多縣級基層醫療機構一樣,石首市的各級醫院也曾面臨病理科建設的幾個難題:缺硬體設備、缺資深檢測隊伍,病理結果等待時間長。
很多病人為得到準確權威的結果,只能把病理切片借出後寄往省會醫院檢測,或是出遠門帶到省會城市看專家,十分不便。
今年石首市成為湖北省數智化病理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後,在上級單位支持下,通過體系建設、人才培訓、設備升級等舉措扭轉了局面,“標本不出市,病人不外流”,市民在本地就可享受準確權威的病理檢測服務。
今年7月,70歲的許大爺腸道手術後,在石首市人民醫院初步診斷為(小腸)非霍奇金淋巴瘤伴有胃腸道間質瘤。考慮到該病比較少見且複雜,同時病理科現有抗體種類不全,醫院第一時間通過湖北省遠程病理會診&&尋求幫助。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病理科在&&迅速接診,專家仔細觀察病理數字切片細胞形態後,確認需要進一步行免疫組織化驗。
石首市人民醫院立即將蠟塊送往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同時當地醫院也同步啟動綠色通道,第一時間進行免疫組化檢查,用不到24小時的時間做出了最終的明確診斷,許大爺患的是(小腸)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非生發中心B細胞來源),伴有胃腸間質瘤(梭形細胞形,極低危險度)。
有了權威明確的診斷,許大爺接受對症治療後穩定了病情。
圖為石首市數智化病理診斷中心分站點統一布局及管理。新華網發
這是石首市數智化病理服務體系建設以來,當地醫療機構共享省級醫療資源,減輕基層群眾看病負擔的一個縮影。
“截至8月末,醫院已累計為25名疑難病患者提供遠程省市專家會診。”石首市人民醫院副院長詹娜説,石首市病理診斷中心除了跟上級聯通,同時也實現市內下聯,織起一張覆蓋省、縣、鄉的三級病理檢查、診斷和會診網絡。
據悉,石首市人民醫院已經與市婦幼保健院和13家鄉鎮衞生院簽訂合作協議、設立分站點,搭建“省診斷&&-中心-分站點”上下三級聯通網絡。截至8月底,向下服務鄉鎮衞生院病理診斷已達336例。
“目前,我們已初步實現診斷中心的數字化、智能化、遠程化運營。”石首市衞生健康局黨組書記、局長李強説,下一步還將深化體系建設,提升縣域內病理診斷的集約化及協同化水平,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醫療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