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下的桃花源街區流光溢彩。(竹山縣委宣傳部提供)
湖北省十堰市竹山縣,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豐富的文化遺産。堵河、霍河穿城而過,孕育了桃花源文化、綠松石文化和女媧文化等獨特的文化元素,構成了竹山深厚的文化底蘊。
城市“出圈”要靠政府“出招”。為突破竹山縣文旅發展“瓶頸”,竹山縣委、縣政府果斷“入局”,位於兩河交匯處的“桃花源街區”應運而生。
今年五一期間,竹山“桃花源街區”一開街,就迎來了一波“流量井噴”。據街區人臉識別系統監測,五一當天人流量突破10萬人次。
竹山緣何能將有限的資源發揮出最大效益,推動“桃花源街區”在眾多網紅打卡點中突出重圍?其背後的運營模式和發展邏輯引人深思。
共創——舉全縣之力 “不花錢、辦成事,花小錢、辦大事”
作為一座小縣城,將有限的資金髮揮出最大的效能,是構建“網紅打卡地”的一大難關。竹山縣委、縣政府給出“不花錢、辦成事,花小錢,辦大事”十二字方案,調動全縣資源,匯聚全縣之智,讓善意、真誠、服務成為“桃花源街區”的寶貴內核。
30多歲的儲姓兄弟在街區開了一家“魚你幸福”加盟店,開街當天營業額突破萬元,面對節後流量正常回落,兄弟倆對長久發展仍然保持信心。
“房租減半,政府接二連三開展大型活動,引來了人氣,帶來了財氣。我們店舖的背後,有政府單位‘站&’。”哥哥儲濤説。
縣南水北調辦公室是該店的“店小二”。從前期的手續辦理、到解決排水問題,“店小二”有呼必應。
“店小二”不是該店的專屬。“桃花源街區”已經入駐的200多家店舖,全部配備了“店小二”單位,“店小二”單位不僅負責把商鋪招引進來,還要助力商鋪能健康持久經營。
竹山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周清榮時刻將對口包聯的店舖記在心上:“他們的事兒就是自家事兒,外地朋友來了就在包聯店舖接待,開街以來我個人就接待了六七撥朋友。”
在街區硬體建設上,竹山同樣巧妙布局,借勢借力。
桃花源街區前身是竹山綠松石城,受電商行業衝擊,不少綠松石店舖閒置。該縣依託綠松石城獨特的倣古建設風格,讓“老街區”搖身一變成“新網紅”。
該縣成立由國企主導的竹山桃花源文旅公司負責街區運營。運營公司經過與商鋪所有方逐一談判爭取,最終將店舖統一租回,再按需出租給商戶,並且約定前兩年租金減半的優惠政策,讓利入駐商戶。
若説硬體景觀是網紅打卡點之“形”,那麼異彩紛呈的文化則是網紅打卡地“靈魂”所在。
該縣將目光瞄向縣域獨具風情的民俗文化,以“巡演周”的形式,全縣17個鄉鎮和幾十個縣直單位自發輪流值周。由政府主導、鄉鎮動員、民間文化文藝積極分子踴躍參與的“巡演模式”悄然形成。
“搶着來,爭着幹。”竹山縣文化館黨支部副書記、桃花源藝術團團長沈紅波説,草根藝人有了展示舞&,鄉鎮有了推介窗口,街區有了文化靈魂,這也是百姓大舞台獨具魅力之處。
據統計,桃花源街區火熱開街以來,竹山縣梅花谷、聖水湖、女媧山、官渡武陵峽桃花源景區等旅游景點迎來了一波“小高峰”,景區流量“翻番”。
探源——從《桃花源記》原型地到民俗風情 “網紅街區”有了厚重底色
距離竹山縣城2個小時車程的官渡鎮武陵峽,據傳為陶淵明名篇《桃花源記》的原型地。
華中科技大學張良皋教授生前長期致力於民俗歷史文化研究,曾三次赴竹山實地考察武陵峽,認為竹山縣武陵源更近乎《桃花源記》原型地。
竹山縣網紅街區為何以“桃花源”為名,至此有了答案。
“縣城的桃花源街區,是官渡鎮武陵峽桃花源景區的‘驛站’和‘前哨’。”竹山縣委宣傳相關負責人説,網紅街區的爆款屬性和官渡鎮桃花源景區厚重的文化底蘊深度融合,共同叫響“竹山桃花源”文旅名片。
竹山縣以《桃花源記》原型地為爆點,以“鄉鎮展演周”為支點,通過獨特的歷史淵源和民俗文化,一同為網紅街區鋪厚文化底色。
今年60歲的張佑德被稱為竹山“兩寶”之一,是“官渡民歌”非遺文化傳承人。雖已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但張佑德很長一段時間仍為官渡民歌傳承一籌莫展。
“以前咱官渡鎮人人都能哼兩句,現在我們桃源村唱得好的年輕人只有十幾個。好在桃花源街區火爆開街,咱官渡鎮和官渡民歌跟着火了起來。”張佑德介紹説,官渡鎮“值周”後,獨具地方特色民歌唱腔在抖音、朋友圈廣泛傳播,不少網友大呼“過癮”,呼籲官渡鎮“再值一週”。
鄉鎮來值周,百姓唱主角。一頭連着網紅街區的文化爆點,一頭連着民俗文化的傳承發揚。五一開街以來,各鄉鎮輪番上陣,讓桃花源街區精彩不斷,以文氣聚攏了人氣。
竹山民間民俗文化諸如上庸滾龍和堵河縴夫、官渡鎮桃花源民歌聯唱和花轎迎親、柳林古鹽道文化、麻家渡剪紙文化等在街區舞&&放異彩;堵河剪紙、竹山懶豆腐等非遺傳承項目備受追捧;雙&鄉打水仗、大廟鄉庸王出征、深河鄉拋繡球、文峰鄉夢回大唐等別出心裁的創意項目新穎獨特;常態化的漢服秀、時裝秀、農耕秀,玩偶、機甲、卡通人物,戲劇、雜技、歌舞、蹦迪,在街區實現了國潮風和現代風的完美結合……漫步街區,就是一次穿越時空的視聽體驗。
變化——街區爆火帶來“流量井噴” 重塑小縣城配套服務和基層治理格局
“酒店一房難求,交通擁堵,網絡短暫性崩潰,附近的鄉鎮住宿都全部爆滿……”五一開街,“潑天的流量”涌入竹山,給這座小縣城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
協調引導職教集團學校、縣委黨校等有接待房間的縣直部門為游客應急開放,提前準備4輛通信應急車保障信號穩定,公共停車場全部抬杆,交警、公安全員上陣……竹山的應對有條不紊。
竹山縣如何以網紅街區爆火為契機,更新城市服務水平,重塑基層治理格局?
一是完善硬體,讓接待能力更具“彈性”。
通過對日常接待需求和關鍵節點的接待體量合理評估,通過政府引導職教集團等機構增設彈性空間,同時適量引進快捷酒店、鼓勵建設特色民宿和停車場,後期還將計劃沿河堤增設帳篷露營基地,確保日常期間,資源不浪費,高峰時期,接待不“爆表”。
二是提升溫度,開啟城市服務“極速模式”。
五一期間,該縣創新性開通“4456789”事事順求助熱線。該縣市場監管局局長劉啟富率20餘人的專班入駐街區,開啟“7·24”值班模式,16&座機可同時打進,旅游高峰期也能暢通無阻,一站式解決游客、商鋪、市民“吃住行游購娛”等各種訴求。
三是智慧賦能,提升社會基層治理“能級”。
在竹山“女騎警”交通訴求“極速響應”的基礎上,該縣以服務“大流量”為契機,創新探索“智慧交通”新模式,在高速重要路段增設分流引導牌、在縣城重要路段加設自動升降樁,通過“一鍵遙控”即能實現人車精準分流,一舉緩解“扎堆進城”“車流集中”等交通問題。
每逢周末和節假日,城區所有機關、企事業單位、小區和公共停車場全部“抬杆”,讓車位於游客。上線“智慧停車”系統,以大數據為依託,實現“一鍵尋車位”……
竹山縣以“人和”為出發點,在應對“大流量”的挑戰中,抓住了重塑城市基層治理格局的契機,找到了“管一時”和“管長遠”的平衡點,以城市服務水平和治理水平之變,持續賦能百姓幸福生活。(董武、向繼華、李強、權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