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6、93和457,這是湖北省恩施州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國家級、省級、州級和縣市級的一組最新數據,其規模穩居湖北省第一方陣。
如何讓非遺從項目規模大到傳承實力強嬗變,恩施州近年來借助“武陵山區(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的契機,從政策、資金和服務等全方位發力,激活非遺潛能,融入現代生産生活,收穫了社會經濟效益“雙豐收”。
既當成職業,更幹成事業
被譽為“土家之花”的西蘭卡普,2006年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作為其編織技藝傳承人譚艷華、譚艷賓姐妹倆,2020年從武漢服裝業打拼轉戰家鄉恩施創業,巧妙地將西蘭卡普元素融入飾品、箱包和旗袍等幾十種産品,讓老“布”織出了新花樣。
平時,兩姐妹開辦研學、體驗課和露營基地,帶領眾人學習、研究和傳播西蘭卡普文化,參與就業與創業。短短幾年間,她們斬獲“恩施州技能大師工作室”“荊楚工匠”等稱號,並登上中國國際時裝周走秀舞&。
“中國優秀織錦工藝傳承人”、首屆“恩施工匠”田若蘭,對傳統織布機改良,研發出便攜式折疊織錦機、數字化智能織布機並獲得多項專利。田若蘭説:“我們按客戶訂單生産圍巾、披肩等個性化新品,讓大家在家門口輕鬆就業。”據統計,恩施現有6家西蘭卡普生産廠家,年收益上千萬元,帶動數千人就業。
圖為邱建紅教徒弟制茶。新華網發 楊順丕 攝
懷揣着同樣的一份倔強與執着,“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邱建紅,35載從事利川紅茶製作並將其推廣,傳授茶農種植和加工技術,惠及身邊數以萬計的茶農。迄今為止,“恩施硒茶”行業先後涌現出了楊勝偉、邱建紅、何潔、蔣子祥和黃坤等近10名“恩施工匠”“荊楚工匠”,事業上各有建樹。
值得一提的是,利川市2023年建成的“恩施州非遺雙創園”,園區建築面積約1萬平米,吸納眾多非遺項目入駐,提供就業崗位500多個,帶動上萬人就業。
技藝變項目,八成實現産業化生産
“土、硒、茶、涼、綠”是恩施的特色優勢資源,也是發展潛能所在。恩施州委、州政府着力推進非遺項目的核心技藝在生産實踐中得到傳承,由此實現非遺保護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留住吊腳樓,就是留住土家人的根。土家族吊腳樓是武陵山區常見的傳統建築形式,其營造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位於咸豐縣的恩施宇君建設工程有限公司,在保留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核心技藝的前提下與現代工藝相結合,改良生産工具,提高生産效率,建設項目逐步輻射多個省市。目前,咸豐縣吊腳樓營造技藝有40多名縣級以上代表性傳承人。
圖為咸豐麻柳溪羌寨吊腳樓群。新華網發 廖祖英 攝
非遺傳統技藝向經濟價值轉化,關鍵是將非遺産品産業化。恩施引導市場主體對臘肉、鳳頭姜、柏楊豆干、醬菜等一批製作技藝生産的土特産品走規模化生産路子,年銷售額數億元,成為繼“龍頭老大”恩施硒茶後又一非遺經濟增長極。
壩漆因産於利川毛壩鎮而得名。2021年,壩漆製作技藝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既要傳承傳統制漆技藝,也要研發新工藝。”利川市壩漆製作技藝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負責人洪克儉介紹説,經過多年技術攻關,成功實現壩漆工業化量産,産品銷往沿海地區甚至海外。目前,利川有10余名壩漆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種植漆樹林2萬餘畝,産業風生水起。
“從生活中來,到市場中去。”恩施州文旅局相關負責人稱,全州目前80%的傳統技藝類項目實現了産業化生産,産業鏈上各方都收穫了“真金白銀”的紅利,傳承與效益實現互促共贏。
融入生活,讓非遺傳承愉悅身心
“恩施已建成以國家級為重點、省級為骨幹、州級為基礎、縣市級為依託的四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保護傳承體系,各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1781人。”恩施州文化生態保護中心負責人介紹,恩施採取政策鼓勵、財政扶持和待遇優先等辦法,爭取讓傳承人實現各自的人生價值。
“踏上紅地毯,合好到百年……”宣恩縣沙道溝鎮一對新人的婚禮現場,州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張相成和5名同伴唱起了“三棒鼓”。張相成介紹説,三棒鼓來源土家生活,歌詞即興創作,在新婚嫁娶時唱一些帶祝福、吉祥的賀詞,讓人心情舒暢。
朱尹國是宣恩一名95後三棒鼓傳承人,學生時期偶然通過網絡視頻結緣三棒鼓,而後致力於傳承三棒鼓,今年已是第六個年頭。時下,越來越多的90後、00後人群加入非遺傳承人行列,為傳承注入了“年輕態”。
圖為土家打溜子錶演。新華網發 周艷麗 攝
平時,肉連響、剪紙、滾龍連廂、板凳拳、五句子山歌等項目傳承人,定期走進校園、社區傳授,培養青少年傳承人。花鑼鼓、板凳拳、尖山石刻等項目傳承人,建起基地、出版書籍開展傳承。
近幾年,吊腳樓營造技藝、恩施揚琴、肉連響、利川燈歌、喜花鼓等非遺項目相繼亮相央視,參與央視《中國地名大會》《中國影像方志》《中國手作》等專題節目錄製。國家級非遺項目薅草鑼鼓,亮相2022年央視春晚;優秀傳承人代表“土家稀奇哥”團隊以獨具匠心的演唱形式,在2022年《星光大道》總決賽中奪冠,登上2023年央視春晚舞&。
截至目前,恩施有文化藝術團隊1166支,文化志願者15770人。這些團隊和志願者活躍在城鄉,打三棒鼓、跳擺手舞、舞撒葉兒嗬等,參與非遺保護與傳承。如今,實驗區內形成幾乎人人會跳擺手舞、唱民歌,將非遺項目融入日常生活強健身體、愉悅身心。(曾維明、廖甲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