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視點|長江2024年1號洪水在各地相繼現峰,形勢如何?能安全應對嗎?-新華網
新華湖北 > 正文
2024 07/05 20:12:58
來源:新華社

新華視點|長江2024年1號洪水在各地相繼現峰,形勢如何?能安全應對嗎?

字體:

  洞庭湖入江口以下河段全線超警,局部降雨超歷史,漲水迅猛超過1998年……長江2024年1號洪水持續演進,4日起各地相繼現峰,長江防汛進入緊張關頭。

  水利部4日發布消息,據預報,長江中下游高水位還將持續15天左右。

  “新華視點”記者走進防汛一線,採訪長江防汛指揮中樞——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全面剖析目前長江汛情。

  來水猛烈 歷史同期少見

  長江中游湖北鄂州,江水浩蕩東流。

  白墻灰瓦,重檐飛楹,始建於元代的“萬里長江第一閣”——觀音閣雄峙江心,洪水已將二層的閣樓淹沒大半,僅餘部分墻面和屋檐露出水面;堤內,車水馬龍,居民生活一如既往。

  7月2日,觀音閣已經大半沒入水中。新華社記者張陽攝

  80歲的居民李煜對記者説:“7月初發這麼大的水還是少見的。尤其是最近五六天,水勢上漲猛烈。”

  權威部門的監測數據印證了李煜的描述。

  6月,長江中下游地區18日自南向北進入梅雨期。湖南、江西、湖北、安徽等多地出現暴雨、大暴雨,局部短時特大暴雨。28日,長江2024年1號洪水在長江中下游幹流形成。長江中下游幹流洞庭湖入江口以下河段7月2日起全線超警。

  “今年梅雨雨量大、雨區重疊、爆發力強。”長江委水旱災害防禦局局長徐照明介紹,6月,長江流域降水量212.7毫米,較30年同期均值偏多19.8%,其中長江上游偏少4.8%,中下游偏多40%。

  “今年還呈現‘兩湖同發’的特點。”徐照明説,洞庭湖和鄱陽湖同時來水猛烈,歷史同期少見。主汛期以來,洞庭湖“四水合成”流量較歷史同期偏多四成多,鄱陽湖“五河合成”流量較歷史同期偏多1倍多。

  水文資料顯示,入梅以來,截至7月4日,長江流域已發生干支流編號洪水21次,超警站點160個,超保站點21個,超歷史水位15個。兩湖及長江中下游各站從漲水至超警歷時總體上均短於1998年,洞庭湖至漢口江段主要控制站水位日均漲幅均大於1998年。其中湖南省平江縣遭遇嚴重汛情;汨羅江伍市站最高水位40.25米,超歷史最高水位2.63米。

  數字孿生技術加持 硬體更為完備

  “武漢關洪峰水位28.0米,流量是57700立方米每秒。”武漢關旁,漢口水文站工作人員陳靜熟練地操作着鼠標,大屏幕上水位、流量、含沙量等數據清晰可見。

  潮起潮落,歷經1931年、1954年、1998年流域性大洪水,武漢關依然屹立。而建站159年的漢口水文站如今已脫胎換骨。去年10月,長江流域第一個數字孿生水文站&&在漢口水文站投入使用。

  “通過數字孿生,實現了長江水文信息全要素的三維建模和實時感知,並實現了智慧化應用。”陳靜介紹,目前系統智能計算生成的實時洪水流量與實際相差無幾。而此前,需要人工測量三到五個點位,耗時兩三個小時。

  7月2日,武漢關報汛站拍攝的水位標尺。新華社記者伍志尊攝

  數字孿生技術加持下,長江防汛今非昔比。

  經過多年建設,目前長江中下游已基本建成以堤防為基礎,三峽工程為骨幹,其他干支流水庫、蓄滯洪區、河道整治相配合的綜合防洪體系。徐照明介紹,近些年防汛部門逐漸形成了硬體完備、軟體完善、制度健全的防洪機制。

  “硬體建設是防洪的基礎,通常稱為三張‘牌’——堤壩是頭牌,水庫是王牌,蓄滯洪區是底牌。”徐照明説。目前,長江幹流、主要支流和湖區的堤防總長約64000千米,其中中下游幹流堤防已全部完成達標建設。水庫和蓄滯洪區方面,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庫5.2萬餘座、蓄滯洪區46處,總防洪庫容和蓄洪容積分別為約800億立方米和590億立方米。

  眾多工程構成了阻擊長江洪水的強大軍團。長江委水文局首席預報員馮寶飛介紹,長江流域監測預報站點數量從2020年的3萬餘個增加到目前的約5萬個,加上人工智能模型的進步,水雨情預報更加精準。

  “目前,長江上游幹流3天內的流量預測準確度可以做到90%,中下游幹流5天內的水位預報誤差可以控制在0.3米以內。”馮寶飛説。

  聯合調度也更加高效。“目前長江流域水工程聯合調度的規模、範圍比以前有所擴大,總數從2012年的10座增加到目前的127座,可以將幹流水位調控做到‘厘米級’,應對洪水更加主動。”徐照明説。

  據了解,6月26日以來,納入聯合調度的長江上中游53座控制性水庫發揮攔洪削峰功能,分別降低城陵磯、漢口、九江水位約1.7米、1.0米和0.6米。

  修訂防汛預案、精進調度方案、完善協調機制……近些年,長江防汛形成了多層次科學指揮和決策體系。“通過滾動的會商決策,在保障水安全的前提下,統籌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可以實現多目標共贏。”徐照明説。

  防範中小水庫風險和堤壩長期浸泡

  湖北東南富水水庫,昏黃的燈光下,工程技術人員熊瑞雪和同事低着頭、佝僂着腰,小心翼翼地在壩基減壓井廊道內開展巡查,仔細觀察滲水是否清澈。

  作為長江一級支流富水的控制性水庫,入梅以來,富水水庫經歷了1985年以來最強的一次漲水過程,來水量較常年同期偏多280%。

  “累計攔蓄洪水近12億立方米,目前富水水庫水位超過控制運用水位近3米。防洪形勢複雜,大壩自身風險加大,安全巡查幾乎不間斷。”熊瑞雪説。

  7月4日,湖北富水水庫,工程技術人員熊瑞雪(左)和同事在減壓井廊道內開展巡查。新華社記者李思遠攝

  這是目前長江流域防汛工作的一個縮影。

  “水庫尤其是中小水庫風險不容忽視。”長江委副主任吳道喜説,水庫調度要兼顧方方面面。一場洪水下來,很多水庫居於高水位。要防範病險水庫本身災害,還要抓住間歇期適時排洪入海,騰出庫容,為未來可能出現的極端情況做準備。

  4日15時,蓮花塘站出現洪峰水位33.96米;此後,長江中下游幹流及鄱陽湖出口控制站相繼現峰,峰值普遍居歷史最高水位第7到9位。

  險情逐步顯現。據長江委水旱災害防禦局介紹,6月以來截至7月4日,各省累計上報險情338處。徐照明説,長江流域汛情整體可控。險情多為一般險情,且幹流較少,但高發趨勢不容忽視。

  “堤壩高水位長時間浸泡後,退水期更加危險。”徐照明説,不怕有險情,就怕沒發現。各地和各單位務必樹立底線意識,加強巡查,做到險情早發現早處置。

  另據水文氣象預報,接下來至7月11日,長江中下游將進入降雨間歇期。徐照明介紹,“七下八上”的防汛關鍵期還未到來。7月中旬雨帶有南落的趨勢,回撤後的暴雨強度,將是接下來防汛要關注的關鍵。(記者李思遠、張陽)

【糾錯】 【責任編輯:李曉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