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鄖西“萬畝石林”發現柱狀喀斯特新景觀-新華網
新華湖北 > 信息 > 正文
2024 07/05 20:57:49
來源:新華網

湖北鄖西“萬畝石林”發現柱狀喀斯特新景觀

字體:

  今年5月至6月,湖北省地質科學研究院研究團隊在十堰市鄖西縣坎子山調查發現,這個地區除大量分佈的低矮丘狀喀斯特象形石景觀外,還新發現一類高大挺拔的柱狀喀斯特景觀。

  圖為典型柴埠溪式石柱——鄖西坎子山鷹咀石近照。新華網發

  坎子山位於鄂陜兩省交界地區,由距今3.59億年至2.99億年前的“石炭紀”灰岩構成。坎子山地勢高聳,平均海拔超過1500米,山體剝蝕強烈,是秦嶺腹地重要的喀斯特成景部位之一,特別以大規模“石海涌浪”“群羊下山”式地表喀斯特象形石景觀群落遠近聞名。此區喀斯特石景密集如林,且景觀總面積接近10平方千米,規模遠超國內大部分喀斯特石林,因此被譽為“萬畝石林”。

  圖為鄖西坎子山萬畝石林。新華網發

  喀斯特是特殊岩石與水發生化學反應後“溶解”的産物,被認為是地球上最多樣化、最奇特的景觀。湖北省地質科學研究院高級工程師趙璧介紹説,新發現的柱狀喀斯特景觀與坎子山“萬畝石林”的單體景觀外形差異懸殊。研究認為,其形成演化並非僅受到喀斯特作用影響,而是受到喀斯特作用和重力崩解作用的綜合控制。以最具代表性的“鷹咀石”景觀為例,高逾30米,直徑不到10米,頂部的“鷹咀”神似雄鷹的喙,惟妙惟肖,明顯是受到過喀斯特作用的改造,但其兀立聳峙,柱體表面僅有少量喀斯特作用留下的溶溝、溶痕,更多則是平直、整齊的崩裂面,四週也散佈着大量崩解的滾石,充分證明柱體是大量岩石崩落留下的地質遺跡。

  這類明顯受重力垮塌作用控制的柱狀喀斯特景觀,被定義為柴埠溪式石柱(林)。柴埠溪式石柱景觀因在鄂西南五峰縣柴埠溪峽谷最為發育和典型而得名,五峰的“神筆峰”、恩施的“一炷香”等皆是其重要代表,被認為是一類指示陡直裂隙發育部位和地殼強烈抬升區的特殊喀斯特景觀類型,用以區別單一喀斯特作用形成的“劍狀”或“丘狀”喀斯特石林。

  圖為坎子山“群羊下山”喀斯特象形石景觀。新華網發

  趙璧介紹,鄂西北地區此前未發現柴埠溪式石柱景觀,本次發現其與“萬畝石林”在坎子山同時出現,證明在秦嶺造山帶複雜的斷裂影響下,山體不同部位會發生差異升降和不同程度的喀斯特化地表過程,這也表現了秦嶺山脈地質結構和喀斯特地貌演化的複雜性,説明秦嶺喀斯特景觀成因類型可能遠比過去認為的要更加豐富。(許應鋒、鄒景根)

【糾錯】 【責任編輯:陳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