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火箭票”打卡空間站?中國商業航天加速“起飛”-新華網
新華湖北 > 正文
2024 07/04 10:59:56
來源:半月談

買“火箭票”打卡空間站?中國商業航天加速“起飛”

字體:

  半月談記者 胡喆 陳凱姿 宋晨 侯文坤

  可重復使用的運載火箭,讓“地球居民”可以低成本進出太空;低軌衛星互聯網搭建後,電子設備不用擔心“連不上網”;未來,也許買上一張“火箭票”,就能到空間站去打卡……航天科技的進步,正在使人類的太空夢想逐漸照進現實。

  作為“新增長引擎”,商業航天今年被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更具發展效率、更顯産業價值、更好融入百姓生活的商業航天,將讓曾經離普通人遙遠的航天技術走向何方?

  商業航天“上熱搜”

  吉林一號等41顆衛星成功入軌,創造我國單次發射衛星數量最多的紀錄;朱雀二號火箭順利發射,成為全球首款連續入軌的液氧甲烷火箭;雙曲線二號驗證火箭完成第二次飛行試驗任務,實現國內首次可復用火箭的復用飛行……近年來,一個個商業航天領域的“首次”頻現,將商業航天推上“熱搜”。

  經過近十年發展,國內目前已有以星際榮耀、星河動力等為代表的民營火箭公司,以及銀河航天等多家商業衛星公司。同時,中國商業航天的“國家隊”品牌也在不斷打造,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的“捷龍”系列運載火箭、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的“快舟”系列運載火箭都是其中的代表。

  從“戰略性新興産業”到“新增長引擎”,商業航天順勢而起。

  4月,“中國航天日”主場活動舉辦地湖北武漢,從“楚天”超低軌通遙一體星座,到快舟火箭産業園……以“鏈”帶“群”,賦予了商業航天發展新動能。過去一年,湖北商業航天新增規模以上企業15家,産業駛入規模化發展的“快車道”。

  在海南國際商業航天發射中心,自去年底一號發射工位正式竣工後,二號發射工位也已完成導流槽主體封頂。2024年,該發射中心有望迎來首次商業發射。

海南國際商業航天發射中心建設中的發射工位 蒲曉旭 攝

  《中國航天科技活動藍皮書(2023年)》顯示,2023年我國共完成26次商業發射(含拼車和搭載),佔全年發射的39%。

  新一輪商業航天的政策春風勁吹。北京、上海、湖南、江蘇、四川、重慶等多個省份&&文件,結合地方特色指導商業航天發展方向,並進一步推動商業航天産業布局落地。

  一條萬億“新賽道”

  1月,在山東海陽附近海域,由東方空間公司研製的全球最大固體運載火箭——引力一號遙一商業運載火箭成功騰空,在提高數倍運力同時,將發射成本降低30%以上,為大規模衛星星座建設提供便利。

  “這是一條萬億元級的新賽道。”火箭派聯合創始人萬美認為,它不僅能擴展人類的疆域、獲取更多資源和能源,更能覆蓋火箭、衛星製造運營及應用等上中下游産業鏈,拉動經濟,創造更大的商業價值。

  分析數據顯示,中國商業航天市場規模自2015年以來保持高速增長,2017年至2024年年均增長率保持在20%以上,預計2024年中國商業航天市場規模約達2.34萬億元。

  加快航天科技創新和轉化,讓廣大老百姓得到“普惠”,也是商業航天“起飛”的動力。

  可重復使用技術,是下一代主力運載火箭發展的重點方向。藍箭航天技術戰略部負責人袁宇介紹,朱雀三號將變成一款智能化的火箭,就像智能化汽車一樣,可以遠程升級,自行調節飛行狀態和軌跡,保證順利入軌和落區回收。

  除火箭這一重要“交通工具”外,衛星也在變得更加智能。2024年2月,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所屬中國衛通宣布,將向市場提供更多的消費級衛星互聯網産品。

  “太空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正在帶動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製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高精尖技術産業發展。”銀河航天首席科學家張世傑&&,老百姓對科技“紅利”的期待,讓商業航天發展不斷融合新一代人工智能、大數據、先進計算等技術,讓航天技術加快走進大眾生活。

  航天已經和百姓生活息息相關

  普通人未來能否負擔得起進入太空的“門票”?海南國際商業航天發射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樊鋒&&,目前逐漸走進市場端的衛星導航、遙感數據、測量測繪等,已經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未來,全球一小時快遞、真空製造、太空採礦、太空旅館、星際旅游等新業態將不斷壯大成熟。

  在不少業內專家看來,中國商業航天正在迎來重大窗口期和機遇期,政策、資金、人才等要素在聚集。但從全球而言,中國商業航天的發展仍面臨部分關鍵技術待突破、發射能力待提升、商業化程度不夠等現實問題,與世界頂尖水平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研究發展部部長王巍&&,應充分調動社會優質資源,加速突破高性價比商業衛星關鍵技術,推出通信、導航、遙感及綜合性商業衛星産品,開發商業市場急需的高性價比火箭發動機。

  在北京星際榮耀空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裝配測試人員在安裝液體姿 軌控動力系統 鞠煥宗 攝

  衛星製造作為商業航天産業的核心內容,正處於“先破後立”的關鍵轉型期。銀河航天首席技術官朱正賢建議,持續打造以太空算力為基礎的核心能力,發力衛星星座建設及應用。

  “商業航天要避免跟風炒作、一擁而上,最好因地制宜、在統籌之下差異化發展。”樊鋒建議,減少不必要的重復性研究、生産和浪費,“國家隊”和“商業隊”區分定位,讓國家集中力量研究“高精尖”,讓商業企業來承擔更多社會角色,擴大應用場景。

【糾錯】 【責任編輯:陳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