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昌7月4日電(記者陳柱佐)工作日清晨,江西省九江市市民李雪在家樓下的公交站乘坐17路公交車,經由九江長江大橋跨越長江,不到20分鐘,到達湖北省黃岡市黃梅縣小池物流園的公司上班。
像這樣乘坐公交車通勤往返於贛鄂兩地,早已在這24年間成為一江兩岸百姓眼裏的平常事兒。
九江長江大橋於20世紀90年代開通後,為方便江西和湖北兩地民眾通勤出行,2000年,一條跨省公交線路——九江17路公交正式運營。至此,九江和黃梅兩地百姓可以坐著公交車輕鬆實現“鄰里串門”。
“在沒有跨省公交之前,兩地的人們主要靠乘坐輪渡往來,但受制於天氣、碼頭位置、輪渡班次等因素,要想去一趟對岸至少需要一小時,不怎麼方便。”九江市公交集團公司第二營運公司經理張勇説,17路公交運營後,單程行駛下來只需50分鐘左右,而且途經居民區、商業區、火車站等多處人流密集站點,大大方便人們出行。

九江與黃岡兩地地緣相近、人緣相親、文緣相通,特別是與隔江相望的黃梅縣往來極為密切,坊間素有“一座九江城,半城黃梅人”的説法。跨省公交開通後,跨江合作也開始嶄露頭角。
家住黃梅的李品,十多年前看到九江消費市場潛力大,便到九江鬧市區租下一家店舖做美甲生意,憑藉其多年的手藝和口碑,越來越多新客成回頭客,她經常忙得不可開交。她説:“這些年我經常早上從黃梅的家中坐公交過來,晚上又坐公交回去,慢慢地覺得,雖然是兩省兩地,但已經愈發緊密聯通在一起。”
對李品而言,她看中的是九江的消費市場規模,而對九江人王德新來説,江對岸的小池物流園同樣具有吸引力。
2017年,王德新準備成立一家食品加工企業,對兩地進行多番考察對比後,他決定到小池物流園辦企建廠。“企業需要的用地面積大,從成本角度考慮,在小池辦廠一年能節省租金近70萬元。”王德新説,“兩地隔江相望,交通、物流等各方面都很便捷,工作在小池、生活在九江已經成為很多人的日常。”

近年來,兩岸加快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交通運輸條件不斷改善,形成了集水路、鐵路、公路和高速於一體的立體交通網絡。2022年,九江與黃石、咸寧、黃岡三市共同簽訂《城市公交四方合作框架協議》,四市實現公交同城化待遇,這是繼開通跨省公交後的又一突破。
不只是交通,跨區域融合發展舉措在一江兩岸頻頻得到更新。2012年,九江與黃岡就基礎設施、工業、商貿等達成十個方面共識;2014年,九江潯陽區與黃梅就共建飛地園區、基礎交通互聯、公共服務共享等多方面達成共識;2024年,九江經開區與黃梅簽訂《合作共建小池江北工業園框架協議》,充分利用對方各項優勢深化區域合作……一江兩岸往來日益密切,正加速融為一體。
“九江和黃岡跨江合作的探索從未止步,我們將進一步加強兩地優勢互補、協作交流,努力打造其成為長江中游城市群跨江跨區合作典範,為兩地發展注入更多活力。”九江市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