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谷城堰河打造“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示範地-新華網
新華湖北 > 信息 > 正文
2024 07/03 18:45:58
來源:新華網

湖北谷城堰河打造“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示範地

字體:

  一座大氣實用的村史館在民俗園三期建築群落拔地而起,正在內部裝修,即將啟用。近日,湖北谷城縣五山鎮堰河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閔洪艷一邊察看進度一邊介紹介紹説,民俗園三期項目由村集體統一規劃設計,由村民自發投資建設,到時會新增52家經營主體,帶動創業就業,拉動鄉村消費。

  不少外地游客慕名而來,點名要看民俗園,一波又一波的客人涌入堰河村,黨員幹部齊上陣,當解説員、服務生,家家戶戶住滿人、桌桌翻&。

  昔日窮山惡水無人問,今朝綠水青山人爆棚。“這變那變,唯有初心不變。30多年來,堰河一直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路子,如今在鄉村振興新賽道上,我們更是咬定青山不放鬆,老路新走天地寬。”閔洪艷説。

  想法變章法,篤行在青山

  “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堰河村,只有“巴掌田”和“雞窩地”,村裏人肚子都吃不飽,更談不上發展産業。

  “曾經,我們是‘見山山禿頭,見路路斷頭,見水水斷流,見人人犯愁’,村民‘吃糧靠供應,用錢靠砍山,住房幹打壘’。”閔洪艷介紹説,1992年,他走馬上任時,村集體負債20余萬元。

  當時,閔洪艷就提出,要管好山、護好水、修好路、育好人,不能砍樹、往河裏倒垃圾、排污水了。想法很樸素,做法很簡單。他帶領幹群用鋼釬、八磅錘,在石渣土上鑿出種樹的坑,放下一棵棵茶苗、樹苗。

  從幾十畝到上千畝,現在2.1萬畝荒山披上了綠裝,茶園、杜仲、松杉林、花椒園等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堰河村先後發展茶園1200畝、經濟林3000多畝,森林覆蓋率達81%。

  “砍山、毀山,不如養山、護山。堰河人砍一棵樹就跟砍掉自己的四肢一樣難受。”閔洪艷介紹説,從最初萌生的“生態經濟化、經濟生態化”想法到後來踐行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都是推動綠色發展、生態振興的“良方”,必須一以貫之。

  現在,堰河村集體固定資産達到2.02億元,村集體經濟純收入達到320萬元,農民人均年收入超過3.8萬元。“一家一棟小洋樓、一家一部小轎車、一家有一個致富項目、人均存款10萬元”的目標已經實現,綠水青山成了全村人取之不盡的“綠色銀行”。

  “兩山”變紅利,人人得實惠

  在堰河村78號經營戶馮畢建家裏,筆者看到一張如銀行卡大小的紅利卡,裏面有村集體的分紅,年年都有,可以直接到村裏的生態旅游經濟專業合作社領取生活物資。

  “當初我們入股2000元,現在按照55%的比例分紅,到2023年底已連續拿了十幾年。”馮畢建介紹説,村裏成立的合作社就是為大家謀福利的,每一戶都是股東,即便沒有收入來源的困難人群,村裏也無償配股,讓所有人有福同享。

  “日子肯定越過越紅火,未來,村民的分紅比例將達到100%,入多少就分多少,年年有、年年增。”閔洪艷底氣十足地説。

  作為受益者,馮畢建見人就誇堰河好。他利用500畝山地種香菇木耳和中草藥,既賣土特産又開農家樂,還經營民宿民居,一年下來的毛産值約300萬元,其中有270萬元來自於青山綠水的恩惠。

  “走綠色路、吃生態飯、掙環境錢,可以説,沒有良好的生態就沒有一切。”馮畢建説出了掏心窩的話。

  堰河村,從一個貧窮落後的小山村發展成為湖北旅游名村、國家4A級旅游景區、全國生態文化村、全國綠色示範村、中國最美休閒鄉村……綠色成為堰河最亮麗的底色,也是發展的主基調,農文旅融合的鄉村旅游異軍突起,咖啡館、KTV、書畫室、豆腐坊、山野農場等經營新業態越來越多地匯聚於此。

  “一口鍋能抵一面坡,一張床能抵十畝糧。”閔洪艷打趣地説,是綠水青山讓村民的家當增值了,他們也成了新時代的職業農民,打開網絡就賣貨,電商變成了農田、手機變成了農具、直播變成了農活。

  振興變高興,幸福萬年長

  村在山水中、屋在樹林中、路在花草中、人在圖畫中。堰河村不僅景色美,熱情大方的村民心靈更美。

  村民龔賢軍曾在河南、山東等地務工,一幹就是12年。2018年,他回到老家堰河村,當時村裏在建設民俗園二期項目,大力發展農家樂和民宿民居産業。

  “湊了50萬元,新建了3間2層的山村別墅,再賣點土特産,現在生意火爆,一年的毛收入就是50萬元。”龔賢軍還通過自學拿到了茶葉製作中級職稱證書,被村裏的茶廠聘為技術員。

  在他看來,振興必靠人才。所以,他跟妻子精心養育一雙兒女,都從高校畢了業。

  看到家鄉日新月異的的變化,堰河村80%的打工人回歸了,而且外鄉人掙着、搶着要當堰河的媳婦和女婿。

  江蘇姑娘侯海艷嫁到堰河村後,營業農家樂有方,頗受歡迎。肯幹、能幹的她,在2021年“村支”兩委換屆時,被群眾推選為村委會委員。

  在堰河,村無閒戶,戶無閒人,人無閒事,所有人都在為鄉村振興添磚加瓦,朝着共同富裕目標踏步前行。

  以黃土墻、花窗、古門、青磚灰瓦、小回廊為特點的鄂西北民居,比比皆是;以小果園、小菜園、小竹園、小花園為特色的科技小院,處處皆財;以勤儉持家、勤洗手、勤剪指甲為內容的文明禮儀,人人皆知……

  “爭做行動派,樂當實幹家。”閔洪艷底氣十足地説,到2035年將再造一個新堰河,實現“四不五有”新目標,即吃飯不出錢、就醫不出錢、讀書不出錢、養老不出錢,村裏有金融、家裏有資本、戶裏有研(究生)博(士)生、發展有産業、出行有房車,讓鄉親們的日子更旺、笑聲更多、幸福更長久。(阮班明、童光輝)

【糾錯】 【責任編輯:陳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