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恩施州:“非遺+”釋放發展新動能-新華網
新華湖北 > 信息 > 正文
2024 06/25 21:01:57
來源:新華網

湖北恩施州:“非遺+”釋放發展新動能

字體:

  世界優秀民歌《龍船調》、土家織錦“西蘭卡普”、傳統舞蹈“肉連響”、歷史文化名茶“恩施玉露”和南劇《唐崖土司夫人》等等,這些耳熟能詳的非遺元素,近年來讓湖北省恩施州頻頻亮相國內外大舞&,出圈又出彩。

  2014年,武陵山區(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設立,恩施州全境在內;2018年,《武陵山區(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總體規劃》獲文旅部批復同意實施。十年彈指一揮間,依託獨特的地理優勢和人文資源,恩施將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有機結合,讓非遺傳承彰顯新貌並釋放出發展新動能。

  非遺賦能,恩施硒茶領跑“楚茶”

  位居全國第一方陣的湖北“楚茶”,正在衝刺千億大産業。基地規模與産值均佔全省三分之一的“恩施硒茶”,重任在肩,叫響了“恩施玉露”“利川紅”等一批公用品牌。

  恩施州是我國茶樹原産地和萬里茶道的源頭之一,也是全國最大的富硒茶基地。作為我國歷史上保留下來的唯一蒸青針形綠茶“恩施玉露”,外形似松針,有幹茶墨綠、湯色黃綠、葉底嫩綠的“三綠”特徵,是“中國十大歷史名茶”之一。

  圖為“恩施玉露”蒸汽殺青技藝。新華網發

  2014年,恩施玉露傳統製作技藝入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2022年,恩施玉露製作技藝與國內41項傳統制茶技藝及相關習俗一起成功通過評審,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

  今年6月11日,在湖北“恩施玉露”博物館,一部名為《典籍裏的恩施茶》的歌舞詩首次公演。“這次歌舞詩展演,是對挖掘和傳承恩施硒茶文化的一次有效嘗試,對推進傳統茶文化與民族藝術的深度融合、創新發展茶文化表現方式都具有積極作用。”恩施州政協主席、茶産業鏈鏈長吳建清説。

  “恩施硒茶,和而不同。”恩施州茶産業協會秘書長胡興明稱,得益於恩施玉露製作技藝、利川紅茶製作技藝、伍家&貢茶製作技藝、藤茶製作技藝等非遺項目賦能,恩施持續推進茶産業全域綠色化、標準化、品牌化和集群化發展。

  據統計,恩施州去年茶葉基地面積約180萬畝,産值248億元;83萬名茶農因茶受益,茶農年人均茶葉收入7700多元,佔可支配收入的“半壁江山”。恩施玉露、利川紅和恩施硒茶三大茶葉品牌總價值近90億元,均躋身2024中國茶品牌價值百強名錄。

  如今,在楚茶的“一紅一綠一青磚”的品牌矩陣中,恩施玉露和利川紅雙雙上榜,恩施硒茶聲名遠播,正闊步走出湖北邁向海內外。

  非遺“點晴”,十余載成就“女兒城”

  民歌演唱、飛刀絕技、舞獅表演……入夏以來,每當夜幕降臨,華燈初上,恩施土家女兒城非遺傳承展演基地就開啟了獨具特色的民俗表演。眾多游客會聚於此,在觀賞民俗表演中領略數十項非遺項目的獨特魅力。

  早些年,恩施有不少非物質文化遺産面臨着後繼乏人,甚至存在失傳的風險。“何不把它們‘搬’進景區,既可帶動旅游又能傳承非遺,一舉兩得。”恩施土家女兒城非遺傳承展演基地負責人李毅説,在非遺保護傳承中,要抓住保護傳承人這個“牛鼻子”。

  2013年起,恩施州、市非遺保護中心主動服務,為女兒城非遺傳承展演基地提供詳細的民風民俗資料和技術指導。在此基礎上,這個基地組建起一支由23名非遺代表性傳承人、37名學員的固定團隊,進行民俗藝術挖掘、保護、傳承和展演。

  “學員每年有數萬元演出工資,沒有後顧之憂,進步也非常快。”56歲的譚學聰是土家撒葉兒嗬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2015年來到景區後,帶出了近10名高徒。他説,過去想帶一些年輕人,很難找到,現在可以天天教,非常欣慰。

  圖為女兒城四處可見變裝旅拍的游客。新華網發

  踏着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鼓點,女兒城開街十餘年間“火”了一座城,“活”了非遺項目。這個開放式4A級景區,已成為恩施最鮮明的地域文化標識和網紅打卡地。目前,上百家旅拍店舖吸引每天數千名游客身着民族服飾打卡體驗。據統計,2023年,女兒城人流量暴漲,繼2019年後再次突破400萬人次;龍年春節長假期間,游客日均超過2萬人次。

  “直尕思得,恩施要得”。與女兒城一樣,宣恩縣依託國家級旅游休閒街區興隆老街,傾力打造非遺體驗街區;利川城區龍船天街、巴東沿江風情街、來鳳喳西泰不夜城等地,穿插非遺美食、少數民族服裝旅拍等元素,讓煙火、詩意完美融合,多業態融合,實現人氣與財氣“兩旺”。

  非遺創新,“大美恩施”破圈出彩

  恩施州有肉連響、南劇、儺戲、燈戲等16項非物質文化遺産榮列國家級名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66項,州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880項,各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1781人。

  恩施民族歌舞《西蘭卡普》是游客們了解恩施的一張新名片。演出以省級非遺項目土家族織錦“西蘭卡普”為靈魂,創新融入《龍船調》《六口茶》等恩施傳統歌舞以及“八寶銅鈴舞”“肉連響”等民風民俗,為觀眾呈現了一場場精彩絕倫的視聽盛宴。目前,駐場演出每年可實現演出收益約1500萬元。

  圖為非遺展演。新華網發

  同時,恩施靈活運用“非遺”元素,打造9條非遺游學線路,開展系列非遺駐景區演出活動1100余場次;打造唐崖土司城遺址、恩施大峽谷、宣恩彭家寨等非遺特色景區;豆干製作技藝、土家織錦“西蘭卡普”、臘肉製作技藝和“利川壩漆”等80%的傳統技藝類項目均實現了産業化發展,走出歷史煥發了新光彩。

  新時代,數字化保護是優勢。恩施持續推進數字化非遺資源採集,建立非遺網絡數據&&、非遺基礎數據庫,註冊非遺微信公眾號、抖音號等圈粉引流。截至目前,恩施州完成儺戲、恩施揚琴、利川燈歌等60項瀕危項目的數字化採集。

  恩施州政府相關負責人&&,秉承守正創新的保護傳承理念,深度探索“活態傳承”方式,恩施州目前“非遺+旅游”“非遺+游學”“非遺+互聯網”“非遺+文創”“非遺+産業”蓬勃興起,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創新建設“非遺+”模式永遠在路上。(廖甲波、曾維明)

【糾錯】 【責任編輯:陳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