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武漢6月9日電 穿越街巷,來到位於武漢漢口文化體育中心的漢繡工作室,初見“90後”漢繡傳承人王煒佳。記者看到的是一位典型的武漢姑娘,利落的短髮,簡單的長裙,快言快語,走路帶風。
“繡娘不一定都是溫婉的,繡品也不全是清新淡雅的,江湖城市塑造了風風火火的個性,也孕育了獨特的繡種,濃墨重彩,富麗堂皇,這就是漢繡。”王煒佳一語點破了漢繡的特質。

據她介紹,漢繡是流行於湖北武漢、荊州一帶的傳統刺繡藝術,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漢繡始於漢、興於唐而盛於清,清朝中晚期在武漢發展到鼎盛。當時,漢口繡花街繡坊林立、工匠雲集,無數精美的繡品走向全國。
王煒佳出生於漢繡世家,小時候喜歡去外公的漢繡工作室,玩弄絲線、面料和各種舞&道具。幸福溫馨、包容和愛的環境裏,漢繡的種子在她心中逐漸生根發芽。18歲時,她正式向外公拜師學藝。
“剛開始學習最重要的是感受針、線、面料三者的關係,線跟線最理想的關係是一針挨一針。”王煒佳説,漢繡講究分層破色的層次感和立體感,雙面針刺單面看,針腳短、排針密,強調實用性,可以隨意揉搓折疊,色彩濃艷,裝飾性強。
古樸恢宏的黃鶴樓、生動傳神的九頭鳥、抽象多彩的龍鳳“福”字……工作室展示着琳瑯滿目的漢繡作品,處處流露出楚風漢韻。花無正果,熱鬧為先,枝上生花,花上生葉,葉上還可出枝。“相較於邏輯,漢繡更追求熱鬧喜慶的效果,沒有太多條條框框。”

大開大闔,隨性灑脫。這種心態也影響着王煒佳對於漢繡傳承的看法。“比起外公那時很焦慮技藝失傳,現在漢繡被越來越多的人關注,高峰期每天有近50人來工作室參觀。有些是真正喜歡,有些是了解體驗,我們都歡迎。不論是通過刺繡磨煉心性,還是勞逸結合作為放鬆,都是漢繡給予的意義。”
2014年,王煒佳的母親任煒在武漢市第一聾啞學校開設漢繡班。在母親的影響下,王煒佳2015年加入漢繡班的教學,傳授非遺技藝。
近十年來,母女兩人一直在堅持,累計教授近300名聾啞學生。“為孩子們就業提供一種可能,也為漢繡的推廣宣傳做點貢獻,哪怕多一人知道、多一人喜歡,我都覺得有價值。”王煒佳説。

作為年輕一代,王煒佳毫不吝嗇去嘗試創新,結果或好或壞,她都樂意接受。比如,打造富有藝術氣息的現代化漢繡工作室,設計多樣新潮的漢繡文創産品,推出各式漢繡體驗課,建設數字化展廳等。她説,“對於漢繡,老一輩從業者可能把它當成一個養家糊口的選擇,但是我們新一代年輕人是發自內心的真正喜歡,這種激情可能碰撞出更多的東西。”
創新之外,她還與母親一起收集整理大量資料,完成漢繡針譜的編撰和漢繡專著的出版。王煒佳説,漢繡的內核不能丟,這是區別於其他繡種最珍貴的地方。
成為傳承人以後,王煒佳的工作愈發忙碌,但她總會抽出時間,坐在繃架前體驗刺繡的快樂。光陰流轉,絲縷纏繞,江湖之間,古老的漢繡正煥發青春的光彩。
策劃:張書旗
文字:熊琦、熊翔鶴
編輯:閆建華
視頻製作:新華社湖北分社東湖融合報道工作室
新華社新媒體中心
新華社湖北分社
聯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