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潛江新柳伍蝦稻共作基地
在位於湖北省潛江市秀河村的新柳伍萬畝蝦稻共作基地,養殖池裏棋盤式分佈着捕蝦網,岸邊整齊碼放着專用於小龍蝦養殖的燈籠草和扁擔草。養殖池蝦稻共作、水草喂養,這是潛江小龍蝦營養豐富、肉質鮮嫩且綠色環保的獨家“秘訣”。
鍋圈食匯(簡稱“鍋圈”)的小龍蝦,便源自這些蝦稻田。凌晨3點,當日的小龍蝦捕撈工作已完成,鍋圈小龍蝦供應商新柳伍集團的運輸車將鮮活的小龍蝦運輸至加工廠清洗、加工、鎖鮮,第二天便能銷往鍋圈遍佈全國各地的上萬家門店。
從“賞味期”短、僅能“短距離”運輸,到“四季有蝦”,潛江的小龍蝦産業在以鍋圈為代表的社區餐飲數字零售化企業的加持下,“跳”出産業融合新高度。“以三産融合的合作模式促進消費潛力釋放的舉措,對原産地企業、當地政府以及像鍋圈這樣的零售企業來説,是三贏的好事。”潛江市總口管理區主任李朝慧説。
湖北是全國小龍蝦産業第一大省。其中,“潛江龍蝦”一馬當先,是國家地理標誌産品。李朝慧介紹,經過20多年持續發展,潛江的“一隻蝦”産業為當地貢獻了750億元年産值。
潛江市龍蝦産發展促進中心産業科科長、水産養殖專家周浠&&,養好蝦的前提是有好水,潛江小龍蝦的原産地優勢,首先來自於“一方水土”的滋養。當地政府為了保護水源環境,在漢江上下游兩公里之內禁止建廠,排除了廢水污染對養殖業的影響。潛江市加快建設江漢平原水鄉園林精緻之城的發展舉措,通過提升城市治理效能,進一步築牢小龍蝦産業的發展之基。2023年,湖北省委、省政府&&“蝦十條”,賦予“潛江龍蝦”全省打樣之責。今年,潛江市計劃圍繞“品牌最響、品質最優、體量最大、城市最火”目標,加快建設全國蝦—稻特色産業高質量發展示範基地,綜合産值力爭達到870億元。規劃發布的《2024年潛江龍蝦全産業鏈標準化白皮書》為産業標準的推廣與落地提供了具體參考,從蝦苗選種繁育到飼料投喂、龍蝦捕撈、分揀分類、打包運輸……每一項看似不經意就能完成的操作動作,都有具體的指導“標準”,這些標準成為潛江龍蝦實力“出圈”的制勝法寶。
近年來,新柳伍圍繞潛江市政府提出的“養好蝦、養大蝦”目標,穩步推進養蝦技術轉型再升級,助力潛江小龍蝦産業高質量發展,而其對産業標準化、規模化、現代化發展的堅持與探索,與鍋圈選擇原産地合作供應商的標準不謀而合。
鍋圈歡歡食品(湖北)有限公司生産總監李登洲&&,選擇潛江新柳伍工廠的重要原因是看重原産地的産業優勢,以及合作夥伴産品的品質穩定性。潛江小龍蝦産業是拿到地理標識的,能實現規範化和規模化養殖,産業端布局也比較成熟。鍋圈前期對潛江新柳伍工廠進行了200多項規範化審核,包括採購,驗收,速凍,包裝,冷庫管理等多個維度,其中最重要的近40項標準,有1%沒通過都不行。
據悉,與新柳伍達成合作後,加工廠單獨為鍋圈開闢了一條生産線,鍋圈對時間和溫度的要求更苛刻。合作初期,鍋圈的品控團隊會駐場辦公,每一道工序都要檢查,符合標準才能往下一個環節推進。
今年是鍋圈與新柳伍開展合作的第一年,鍋圈計劃完成1500萬元採購額。李登洲&&,小龍蝦的合作是第一步,明年採購量能翻倍,超3000萬元,助力湖北潛江産業更上一層樓。
周浠&&,潛江的小龍蝦企業也迫切需要大型企業的對接,打通銷售鏈條,一頭連着水産基地,一頭連着家庭餐桌,來自潛江的小龍蝦搭上了銷往全國的“快車”,實現了從區域向全國的跨越。(李萌、楊曉薇)
圖為小龍蝦加工廠生産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