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湖北省本科高校教務處長暨新工科建設培訓會議在湖北工業大學召開,來自全省68所本科高校分管教學的領導、教務處長、學院院長及專家學者,共同探討新工科的建設路徑,加快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助力新質生産力發展。
據了解,湖北省97%的本科高校設有工科專業,布點佔全省本科專業總數的35.4%,每年本科畢業生中有35.2%是工科畢業生,為湖北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打造製造強國高地提供了堅實人才支撐。
會上,來自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武漢理工大學、湖北工業大學、武昌首義學院、武漢科技大學、三峽大學、湖北經濟學院等8所院校代表做了經驗分享。
武漢大學本科生院院長吳丹介紹,學校系統謀劃“3+8+N”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建成國家級、校級、院級三級特區,實施八大行動計劃,圍繞人工智能、儲能技術、數字經濟、大健康等10個重點領域建立了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發展的交叉人才,本碩博貫通培養專業(試驗班)集群,學生創新實踐能力持續提升。
華科大本科生院院長文勁宇介紹了學校“將高水平學科優勢轉化為培養優勢”的做法,包括布局前沿、新興、交叉學科專業,&&“四卓越一拔尖”人才培養實施方案及相關管理辦法,實施實驗室輪轉制度,讓學生早進團隊、早進課題、早進實驗室、早進科技前沿。
“服務湖北重點産業、探索産教融合協同育人的‘理工模式’。”武漢理工大學副校長麥立強介紹説,武漢理工大學與武漢經開區合作共建武漢人工智能與新能源汽車工業技術研究院,重點圍繞智能網聯汽車、智慧交通、智能裝備與製造三大領域,建設新能源汽車及關鍵零部件等七大創新&&,打造“人工智能+汽車、交通、裝備”的産業示範基地和創新人才高地。同時,武漢理工大學結合湖北省重點産業發展需求,開設14個微專業,與省內知名企業合作辦學,培養緊缺人才,或開展訂單式人才培養。
湖北工業大學教務處處長張道德以芯片産業學院建設為例,介紹了學校在新工科建設的做法。近年來,湖北光芯屏端網産業發展迅猛,但相關人才急缺,學校主動對接國家戰略需求和湖北省“光芯屏端網”區域産業發展戰略布局,2019年成立了湖北省首家芯片産業學院,建成國內領先的芯片産業實踐基地,設計“四進四真、一生一芯”培養路徑,提高學生工藝整合及創新能力。湖北工業大學與長江存儲合作先進存儲器科技重大專項項目,與武漢奇致激光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合作開發系列激光微創手術設備。目前,湖北工業大學已建成芯片、智能製造、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數字藝術四大産業學院,校校、校企、校行合作進一步加強,學生能力大大提高,在學科競賽和就業創業中很有優勢。
培訓會上,與會代表認為,從全國來説,學科專業結構與社會需求供需錯位的現象依然存在。“學的用不上、用的沒學過”仍是工科教育存在的最大問題。
據了解,湖北去年1月以創業人才培養為核心導向建設“新工科”,在武漢、襄陽、宜昌三地布局,掛牌成立湖北科創學院,探索全新機制的拔尖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培育科技創新企業,打造中國新製造品牌,使之成為新工科背景下“獨樹一幟”的創新試驗田。
華科大機械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尹周平以《面向新工科的機器人前沿進展與人才培養》為題,介紹了湖北科創學院(光谷)的進展。學院實行“一地一校一&&”建設模式,首屆112名學生一半以上在高中階段具有科創經歷,實行全新的培養計劃,開設17 門新課程,新開設一批項目制課程,增加設計類與創業類課程,增加實踐類項目,為實踐訓練留出學時,以機器人技術為主線,通過選修課程引導學生在機器人與醫工交叉兩個專業方向開展科技創新等
2023年,湖北省下發《關於調整優化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的通知》,建立年度“紅黃牌”本科專業制度,省屬高校專業調整比例達到6.1%。很多學校建立了專業預警制度,專業動態調整實施辦法。
當天會議還提出《湖北省普通本科高校新工科建設三年行動方案》(徵求意見稿),力爭通過3年左右的努力,加快建成一批能夠體現工程教育改革方向的新課程、新專業(集群)、新學院和新的實踐基地,加快培養一批能夠適應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産力需要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加快形成一批體現新工科導向的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創新成果。(陳凌、張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