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進罅隙的一束光——國網湖北電力“電媽媽”志願服務團隊愛心之路尋訪-新華網
新華湖北 > 信息 > 正文
2024 05/09 23:46:27
來源:新華網

照進罅隙的一束光——國網湖北電力“電媽媽”志願服務團隊愛心之路尋訪

字體:

  圖為小4月10日,國網宣恩縣供電公司“電媽媽”愛心團隊和宣恩博雅實驗學校的學生們一起做游戲。新華網發 楊志英 攝

  “家和萬事興”。在湖北省宣恩縣椒園鎮慶陽壩村村民小靜家中斑駁的木門上寫着幾個大字,透着年少的小靜姐弟對溫馨家庭的強烈渴望。

  然而現實卻令人絕望。小靜母親、爺爺相繼去世,父親常年在外務工,奶奶陳春竹不得不扛起生活的重擔,落下一身病痛。

  命運齒輪的轉動,始於國網湖北省電力有限公司(簡稱“國網湖北電力”)宣恩縣供電公司“電媽媽”志願服務團隊的一次走訪。

  趙明菊是國網宣恩縣供電公司黨委黨建部主任,也是此公司“電媽媽”志願服務團隊的隊長。她記憶猶新的是,第一次走進小靜的家,就被兩面墻的獎狀和陳春竹的那句話“只要你們好好讀書,讀到哪我送到哪”打動。

  “好半天我都説不出話,就想著要為他們做點事情,哪怕一丁點。”趙明菊説。

  關愛留守兒童、困境兒童,一路走來,國網湖北電力“電媽媽”志願服務團隊猶如照進罅隙的一束光,映射出電力人的責任與擔當,也催生思考——當苦難結結實實地砸在渺小個體上時,平凡如我們到底能做些什麼?

  看見與關注

  9歲那年,母親的意外離世讓小靜幾近自閉。爺爺生前患有塵肺病,呼吸機24小時不能停,吃喝拉撒離不開人。治病欠下的高額外債陳春竹默默背着,他説:“不能讓孩子們知道。孩子們好好讀書,我就有希望。”

  陳春竹説:“孩子們好好讀書,我就有希望。”

  “電媽媽”們的到來與共情打破了這一切。

  “奶奶的眼神看著好心疼,想哭。”“電媽媽”李吉雲忍不住哽咽。

  “兩個孩子還那麼爭氣,這種陽光向上的心態挺戳人。”趙明菊深有感觸。

  於是,面對苦難,他們決定牽手,抗爭。

  對於小靜姐弟,“電媽媽”定期資助學費、生活費,考慮到他們缺少陪伴,像六一兒童節這種特殊的日子,“電媽媽”從不缺席。“去年我們一起合唱《仰望星空》,我拉着弟弟小明的手,排練時沒法口頭提醒,我就時不時握他一下,他都懂。”李吉雲很欣慰。

  “電媽媽”張藝凡總也忘不了一次開展“安全知識進鄉村校園”時,一名留守兒童怯生生的眼神。“我注意到他很想通過答題得到小禮品,但不敢舉手。後來我們玩游戲,他突然跑過來牽起我的手,那一刻感動無以復加。”

  2000年春天,國網丹江口市供電公司組織員工到福利院開展志願活動,“電媽媽”宗艷萍遇到了孤兒張丹葉。他有先天性的視力障礙,還有先天性心臟病。初為人母的宗艷萍本能地拉起張丹葉的小手説:“小丹葉,阿姨和你做個朋友好嗎?”張丹葉沒有排斥,只是在嘴巴裏喃喃地念叨:“媽媽,媽媽。”

  ……

  “電媽媽”的關愛還觸及更多“隱秘”的角落,不因山高路遠而有絲毫消減。“孩子們最缺的就是父母的關愛,沒想到我們這麼偏遠的學校也會被關注到。”宣恩縣高羅鎮團結小學老師周婷婷泣不成聲。

  國網湖北電力工會副主席庹湣敏認為,這一重看見與關注,正是“人民電業為人民”的生動體現。“我們通過‘電媽媽’這個有形的載體,把人民電業為人民的企業宗旨落地、落實。”

  尊重與平視

  筆者趕到小靜家時,陳春竹在茶園忙活着。“有時間就去採一些,有人來收購,多少掙一點嘛。”陳春竹説。

  與陳春竹交談,能夠鮮明地感受到她那份打不垮的、蓬勃的生命力。趙明菊説:“別看陳奶奶瘦瘦弱弱,她説話間帶出的樂觀,對我也是一種治愈。”

  在庹湣敏看來,“電媽媽”們除了完成繁忙的工作任務,業餘時間還投入到愛心活動中,她們既有媽媽的溫柔溫暖,也有電網女職工的能幹堅強。“柔肩亦可扛重任,鄂電玫瑰別樣紅。”她如是總結。

  聚焦留守兒童,一方面,父母的缺席,極易導致其敏感、自卑、孤僻;另一方面,外界又在逼着他們加速長大、獨立、懂事。如何對其予以疏導?

  這也是讓趙明菊備感困惑的地方。“心理問題和精神需求都不能忽視,要非常謹慎並且小心翼翼,別給孩子和家庭帶來負面影響,鄰居問起,都説是來家裏‘走親戚’的。”

  “‘電媽媽’經常跟我們一起幹農活,還去學校看孩子,了解生活學習情況,像親媽媽一樣。”在陳春竹心中,早就把“電媽媽”當作親人。

  “電媽媽”張璇的女兒今年要參加高考。在準備高考禮包時,張璇給小靜也買了一份,還囑咐店家寫上小靜的名字和專屬高考寄語。

  正是這份尊重與平視,讓孩子們慢慢敞開心扉。“小明見到我,會小跑着過來説,‘趙孃孃我的作業已經完成了啊’。因為之前他的老師跟我反映過這事,他心裏很在意。”趙明菊説,這已經是很大的進步了,他以前都是躲着我們的。

  感恩與反哺

  在“電媽媽”們潤物細無聲的關懷與溫暖下,孩子們懂得了感恩。

  趙明菊説,有一次同事朱瑜給了小明兩顆棒棒糖,沒想到事隔數月後,小明依然收藏着一顆。他告訴我,就是不捨得吃,“這是朱瑜給我的,我要等她來。”

  “我要好好學習,長大以後也要像‘電媽媽’一樣有愛心。”宣恩縣椒園鎮博雅實驗學校404班的吳姍妮説。

  “這並非體力的強大或外在的成就,而是源於內心的堅韌、智慧與無私的愛。”國網丹江口市供電公司“電媽媽”周俊利説,這種力量將成為他們面對未來挑戰的強大支撐。

  24年過去了,張丹葉已從一名殘障孤兒成長為能自食其力的個體老闆。為了回饋社會,如今張丹葉每月都會從收入裏拿出1000元,捐贈給自己曾經生活過的丹江口市福利院。“我也要像宗媽媽一樣,盡己所能,幫助更多像我一樣的孩子擁有幸福的人生。”張丹葉説。

  更讓宗艷萍意外的是,多年前她幫扶過的毛富濤,在面臨職業抉擇時,毅然加入了光明使者的隊伍。“與‘宗媽媽’成為同事,就是要把這份來自電力人的光和熱繼續傳遞下去。”毛富濤説

  在趙孃孃、宗媽媽的身後,是一支日漸龐大的“電媽媽”隊伍。鄂州、襄陽、黃岡、神農架……據統計,國網湖北電力當前共有10支“電媽媽”志願服務團隊,成員182人,開展愛心活動260余次,服務2000餘人次。(曲藝、楊志英、李雲燕)(文中小靜、小明、陳春竹皆為化名)

  圖為4月10日,國網宣恩縣供電公司“電媽媽”愛心團隊和宣恩博雅實驗學校的學生們一起做游戲。新華網發 楊志英 攝

【糾錯】 【責任編輯:陳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