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而行③|用中國“大腦”,裝備中國製造——對話武漢華中數控董事長陳吉紅-新華網
新華湖北 > 正文
2024 05/07 13:14:35
來源:新華社客戶端

向“新”而行③|用中國“大腦”,裝備中國製造——對話武漢華中數控董事長陳吉紅

字體:

(點擊視頻,觀看完整訪談)

  2024年4月,華中數控

  完成8型産品的第12輪“百日攻關”

  數控系統更加完善

  新質生産力調研行全媒體訪談

  卓爾集團華中數控董事長陳吉紅教授

  講述30年來衝破封鎖線

  用中國“大腦”

  裝備中國製造的創新曆程

  對話實錄:

 ■“衝破封鎖線,我們不服這口氣”

新華社記者:為什麼數控機床是“工業母機”,數控系統又是其中關鍵的“大腦”?

  陳吉紅:我們看到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裏游的,這些高精尖的裝備,包括日常生活中的手機、電視,很多零件是用數控機床加工出來的,因此數控機床是製造裝備的“裝備”,被稱為“工業母機”。

  數控系統控制機床加工什麼樣的零件,如何加工,因此是數控機床的“大腦”。

新華社記者:如何理解數控系統是典型的討不來、要不來、買不來的關鍵技術?

  陳吉紅:高性能數控機床,製造“大國重器”不可或缺的利器。歷史上西方國家組建“巴黎統籌委員會”,對中國等國禁運包括高性能數控機床在內的上萬種産品。“巴統”解散後,又搞出《瓦森納協定》,目的一樣,限制中國等國獲得先進設備、技術。再後來又炮製《考克斯報告》,繼續加緊對中國相關企業的制裁打壓。2008年,我們華中數控就被美國政府列入“黑名單”。

  實際上,對於五軸高精度的數控機床,國外至今對我們仍是封鎖限制。有的機床已經過了海關,還被追回去,有的賣給中國的機床,如果這個設備挪位了,它會鎖機,成為廢鐵。

  新華社記者:你30歲時已是教授,為什麼要投身産業製造一線,走上研究數控系統這條艱辛之路?

 陳吉紅:1994年,在華中科技大學的支持下,華中數控公司成立,開啟科技成果轉化之路。當時的目標就提出,以創新求發展,以産業化為目標,以發展民族數控産業為己任。

  到今年為止,在這個行業整整30年。為什麼一直堅持?一是學校及前輩的支持鼓勵,更重要的是國外的封鎖限制,讓我們不服這口氣,我覺得中國人應該能夠解決這樣的關鍵技術。

華中數控華大電機生産車間

 ■“十二輪百日攻關,唯有匠心苦幹”

 新華社記者:研發數控系統遇到的困難有哪些?

 陳吉紅:數控系統的確是難啃的硬骨頭,我們屢戰屢敗,屢敗屢戰,一直堅持。

  首先,剛開始我們的技術水平跟國外的差距是有代溝的,相關人才少。其次這是一個封鎖限制和市場充分競爭並存的局面。當我們沒有做出來之前,國外就給你封鎖限制,不賣或者高價賣,等到剛剛做出來,有了一點市場,馬上降價打壓,研發的投入就沒有收益。所以有人説華中數控一直在“堵槍眼”,我們其實也非常擔心在“堵槍眼”中犧牲。

 新華社記者:在研發數控系統的這些年中,什麼事情你最難忘?

  陳吉紅:面對封鎖、打壓,唯一的出路就是埋頭苦幹。最難忘的是華中8型數控系統的研發,這款産品是我們“匠心苦幹”精神的最好證明。

  2009年我們組織約60人的團隊,封閉開發半年,吃飯和睡覺都在一起,這是第一輪的“百日攻關”。到2024年4月,我們組織了共12輪百日攻關,才把這款産品攻下。在這個過程中,一直在跟國外最高水平的數控系統對標。同樣的機床,一台配國外的數控系統,一台配華中的,一條一條指標,一個一個零件,一個一個測試項目,一點一點去對標。

  在華中8型之前,中國數控系統主要是模擬脈衝式接口,比國外差一代,華中8型實現了全數字的跨越。華中8型已經在市場上推廣應用了近10萬套,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組織的鑒定會認為,系統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新華社記者:這個加工件,讓我們真正見識了鐵杵磨成針。

 陳吉紅:這是用裝備了華中8型數控系統的機床加工出來的。一個鋁塊,通過銑削加工,留下0.06毫米的小圓柱,比頭髮絲直徑還小。我們數控系統的高精度、高動態響應,通過這個零件充分顯示出來。

華中8型高檔數控系統樣機

 ■“上五軸,找華中”

  新華社記者:五軸聯動數控系統,對你所從事的行業來説,實現國産化是不是有突破性意義?

 陳吉紅:大型發電機轉子、大型柴油機曲軸等,這些高端複雜曲面零件的高精度製造,都離不開五軸聯動的高性能數控機床,國外對我們的封鎖從來沒有放鬆過。

  在研發五軸的數控系統中,我們與國內相關企業合作,突破了很多難題。比如,華工科技,我們一起攻關,研發三維五軸切割機。

  2009年相關統計顯示,國産數控系統在五軸市場佔有率不到1%。但是到了2020年,隨着國産技術的成熟,佔比達到30% 。國外的幾十萬,我們就十萬塊錢,市場非常歡迎。有一句話,“上五軸,找華中”,這兩年裝配華中數控五軸系統的機床&(套)數,每年都在高速增長。我們目前有1000多&五軸的數控機床,用在國家重點領域的産業上。

新華社記者:國外的數控機床相關企業不僅對中國數控行業領先和封鎖,還從市場的角度打壓,如何破這個局?

 陳吉紅:數控難,難就難在市場,進入市場的門檻非常高,怎麼破這個局?我們提出,“讓開大道,佔領兩廂”,“兩廂”是什麼,一就是舊設備的改造,非數控的機床,給它裝上數控的“大腦”,二是原來數控的機床,控制系統老化了,給它大修翻新,然後裝上華中數控的系統。

  另外一個就是教育,到現在為止,已經有12,000多&華中數控的系統,在全國的高校、職業院校培養人才,那麼這樣的話,就可以佔領教育陣地,這對於打破國外的數控系統“生態圈”,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五軸聯動數控機床加工的零部件

 ■“創新超越,鼎新巧幹”

 新華社記者:追趕本身就很有難度,創新又如何實現?

  陳吉紅:對標追趕,追來追去,最多到一個並跑,要實現領跑,必須“創新超越,鼎新巧幹”。新一代信息技術,對國産來説,這是奮力追趕的歷史性機遇。我們正在緊鑼密鼓推動新一代智能數控系統的研發,也就是華中9型數控系統,世界上率先把人工智能芯片,裝到數控系統裏面。

  華中9型有4個“自主”,包括指令域心電圖、融合建模、I代碼、雙碼聯控,這都是國外數控系統所沒有的,華中數控原創。比如説,你要加工這麼一個零件,不會編程,可以通過語音跟系統交流,系統馬上就把加工的機代碼就生成了,然後直接傳到數控系統。

  新華社記者:如何理解新質産生力?

  陳吉紅:數控機床、數控系統,在製造業中廣泛應用,是新質生産力的重要保障和支撐。對我們來説,如何將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技術跟製造業結合起來,形成新質生産力,至關重要。數字化加機床,網絡化加機床,新一代人工智能加機床,這三個範式,我們都布局了,都在快速地往前推進。

華中數控SMT車間

  策劃 惠小勇

  監製 李鵬翔

  統籌 梁建強 余國慶 徐海波

  製片 王自宸 李思遠 龍大虎

  導演 饒 饒 李 偉

  主持 王斯班

  編導 潘志偉 方亞東

  鄭 璐 劉天一

  視覺 程 敏 肖藝九 張希祉

  合成 陳 輝 殷藝寧 張 望

  鳴謝 武漢光谷融媒體中心

  新華社湖北分社出品

【糾錯】 【責任編輯:連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