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業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傳統支柱型産業,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發展新質生産力的重要陣地。那麼,如何推進建築業高質量發展?近日,新華網專訪了2024年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中南建築設計院副總建築師張韻波,請他分享自己的看法。
新華網:請您給我們介紹一下,您參與過的,印象深刻的建築工程項目。
張韻波:我本人已經工作25年了,那麼從開始參加工作到現在,經歷的項目很多。其中有一個項目令我印象非常深刻,那就是鄂州的花湖機場。鄂州花湖機場在很多方面都有很明顯的特徵。第一,它是一個重點項目,是國家的重點項目,也是當時湖北省的一號工程。第二,它是我們國家首個自主設計的,由中國人自主設計的一個貨運機場。還有一個特點,它很大,規模特別大,分兩期建設。我們現在完成的是一期。一期核心的貨運機場項目,就已經有70萬方。這麼大一個項目落地在我們湖北,是我們湖北人的驕傲,令我印象尤為深刻。
新華網:在鄂州花湖機場項目裏面,有沒有一些體現“智能建造”的元素?
張韻波:“智能建造”是最近幾年出現的一個比較新的概念。之所以説花湖機場是智能建造的一個探索性的項目,是因為在花湖機場之前,BIM技術就已經被大家廣泛使用。但我們這個花湖機場項目跟別人不一樣的地方在於,以前的項目都是用BIM去做設計,而花湖機場從設計到整個施工再到交付使用之後的運營,全部是用數字化的手段去實現的。這種全生命周期的數字化是一個首創。數字化轉型或者説將來轉到智能建造,是整個行業的發展趨勢,是誰都無法阻擋的一個潮流。因此,花湖機場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一個探索。
新華網:您是怎樣理解“新質生産力”的?它與您的本職工作之間有哪些關聯?
張韻波:新質生産力首先是“新”,不僅指手段要新、理念要新,還預示着整個産業結構的轉型。現在我們建築行業其實是在學習製造業,從以往的圖紙施工,轉向到將來的無圖建造,甚至完全不需要人去建造,靠機器建造。不管時代怎麼變,我們中南建築設計院的追求還是出精品、做作品,完成更好的項目,讓它成為沒有遺憾或者少有遺憾的這樣一個項目。那麼我們就得適應這個時代的變化,對將來整個行業的變化有一定的前瞻性,包括現在比較流行的AI設計、人工智能的加入,會讓我們行業在不久的將來有翻天覆地的變化。作為設計師來説,也要順應這個時代的變化,去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創新,不斷地把這些新的理念融入設計,讓它變成一個新的東西。希望在這個偉大的時代,我們中南院能在“創新創意”這一塊走在前面,同時也在“至誠至精”這個方面做得比別人更好。這就是我對“新質生産力”的理解和對自己的期待。
新華網:請您分析一下“創新創意 至誠至精”的含義。
張韻波:“創新創意 至誠至精”是我們中南建築設計院的企業文化。做到這八個字其實不容易,因為它體現了不同方面的要求:“創新”是我們永恒的主題。“創意”就是我們除了考慮技術的問題外,還要考慮人文的因素,考慮到精神層面的一個追求。那麼“至誠至精”就是説我們要打造精品工程。我們要貫穿始終的這種工匠精神,把它放在我們建築設計裏面去打造精品工程。所以無論我們是做機場、學校還是做體育建築,這些精神都是貫徹始終的。一個是工匠精神,要把它做到精品,另外一個要考慮人文精神上的追求。
新華網:優秀的項目需要優秀的團隊來操刀。請您談談您對優秀團隊的理解。
張韻波:首先是要有對這個職業的熱愛,你要敬業,要有一個非常好的敬業精神。你沒有這個精神的話,你可能沒有辦法走長久。同時你還要勇於創新、你要敢於奮鬥、要甘於奉獻、要淡泊名利,這樣才能夠把所有的精力全部放在作品裏面。我們關注更多的,應該是我們的作品而不是其它的這些。年輕人或者説我們這個行業的設計師,他能不能做到精益求精,去追求更高的卓越,取決於他自己的一個生活態度和一個工作態度,這是個非常重要的事情。我們只有看淡其他的東西,才會把所有的精力全部傾注到作品裏面去。所以帶團隊首先需要有示範作用,帶頭作用。用你自己的精神去感染其他人,讓他們知道這個行業是一個需要工匠精神的職業,他們自然就會知道應該怎麼去發展自己的未來。(文倩倩、周珊屹)